|
治水兴水润万民——我市推进现代水利建设十年轨迹
时间:2016-04-19 来源: 作者: [收藏] [打印] [关闭]水是文明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以水定产、以水定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水利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新高度,要求把水安全作为第一个关口,把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性前提,以水资源为龙头,统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黄冈境内水库1230座,河流3731条,长江流长199公里。头顶千库水,腰缠三千河,脚踩一条江,黄冈是水之大市,也曾是水患大市。“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水利工作者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想,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生水”“增水”“治水”“保水”“节水”“贵水”“关卡前置、六水共治”的治水方略,以抢字当先的竞进姿态、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兴利除弊的为民情怀、着眼长远统筹当下的科学睿智,创下了水利投资规模最大、在建项目最多、发展速度最快、民生效益最好的佳绩。 十年治水兴水,十年兴利除弊,十年跨越发展。随着水环境的持续优化,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保障性作用日益彰显。 十年,一组前所未有的闪光数据:整险加固大中小型水库近千座,完成57公里长江回水堤防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多轮县县全覆盖,完成水利投资266.7亿元,是“十一五”之前水利建设投资总和的近4倍; 十年,一串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实足迹:收闸口、起网箱、除土坝,白莲河水库治理持续推进,10座与库抢水的非法小水电站全部拆除;河道管理由乱到治,曾经穿梭大小支流的1800多艘“三无”船只已拆除近千艘;全市挖山采石乱象基本遏制; 十年,一幅越绘越美的水利画卷:举水、义水、倒水、浠水、蕲水、华阳河,一河两岸成为县市城区公园;白莲河水库300平方公里区域启动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和5A级景区创建;全市建成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14个省级水利风景区; 十年,一曲泽被黄冈、滋润万民的幸福欢歌:解决农村43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77.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00多平方公里,占黄冈版图面积的12.7%;涵闸、泵站、渠道治理持续推进,打通水利“毛细血管”,农业生产连续十年增产。 大江滚滚,清流涓涓。十年治水,生态水利、民生水利、平安水利、和谐水利轮廓初显。悠悠黄梅调里,不再有洪涝灾害的斑斑血泪;朵朵浪花中,飞出的是惠泽百姓的幸福欢歌。 兴政必先治水,十年治水治出江河安澜 细品黄冈之水,难免有几分苦涩与无奈。上有川水汉水湘水下压,下有鄱阳湖顶托,过去一到汛期,全市各级干部和百万军民,不得不持续数月、通宵达旦奋战在抗洪一线。水,一度成为黄冈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掣肘。 兴政必先治水。加强水利基础建设,摆脱水患的掣肘和牵绊,是黄冈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置性课题。 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后,黄冈的长江干堤已普遍加高加固,但黄冈防汛依然隐患未除,其中最大的隐患就是回水堤防。黄冈境内有举水、倒水、巴水、浠水、蕲水、华阳河6条河流直通长江,是长江流域中通江支流最多的地市。一到汛期,长江洪水回流而上,总共57.392公里的单薄河堤承担了江水的防汛任务,险情不断,成为黄冈防汛的最大短板。 2006年12月的一天,时任省水利厅副厅长的郭志高向时任代理市长的刘雪荣透露了一个信息:湖北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刚刚做完长江干堤修筑项目,还有部分资金结余,黄冈可以尝试一下,看能不能争取用结余资金做回水堤防建设? 这一“天上掉馅饼”,让黄冈人找到了补强短板的契机,看到了根治长江水患的曙光。 刘雪荣找来市水利局的主要领导,会商之后决策:尽一切努力,争取上这个项目。 当时世行项目已结束,正在结账和结算,此时再上新项目,无异于“水中捞月”。水利同行劝告:机会太渺茫了,不要瞎忙活。 有一种老区精神叫“不胜不休”。市委市政府和市水利局打破常规全面出击:市水利局副局长詹汉彬率专班长驻北京,奔走于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部委之间,为项目立项和审批排队、“插队”;时任市水利局局长陈庞强夜以继日,争分夺秒,组织专家队伍进行勘测、设计、规划、论证;时任市委书记刘善桥、时任市长刘雪荣多次出面,与国家及省市县4级30多个部门反复做工作。 从2006年12月到2007年7月,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水利局专班近百次往返于黄冈、武汉、北京,组织或参加会议近百次,先后完成54份文件、报告的起草和评审,用8个月时间完成了需要2—3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2007年7月30日,在世行贷款项目关门之前,黄冈长江回水堤防整险加固项目挤上了“末班车”,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文。同行惊叹:黄冈人把不可能的事干成了,创造了“奇迹”! 但新的难题又出现在面前。回水堤防建设总投资3.5945亿元,其中需要地方配套1.17亿元。而当时的市财政及涉堤的团风、黄州、浠水、蕲春4县区,面对筹集配套资金心有余而力不足,回水堤防项目面临着“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危险。 刘雪荣向当时的副省长周坚卫、刘友凡汇报,反复陈述黄冈争取项目的艰辛,表达黄冈抓机遇建水利的决心。省领导拍板:黄冈的工作卓有成效,黄冈的困难省政府理应解决。 回水堤防项目历经一波三折,至此大功告成。 2007年至2012年,黄冈回水堤防整险加固工程历时5年胜利竣工。57.392公里堤防堤身填筑土方658万立方米,石方22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11万立方米,修建防渗墙19.6公里,整修防汛道路53公里,整险加固涵闸7座,堤防防洪标准由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黄冈长江防汛完成了最后一块“拼图”。 治水必要强基。对于加强水利基础建设、夯实防汛基石,市委市政府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有着超乎寻常的果敢和决心。 2010年底,黄冈水利系统谋划“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决心抢抓国家加大水利投资的机遇,新上一批水利项目。经过概算,仅前期勘测、设计、规划等费用就需3800万元。财政一直十分紧张的黄冈,能不能拿出这笔钱呢? 时任市长刘雪荣带着时任市财政局局长宋兰萍,到市水利局专题调研,当场拍板:这笔经费由财政来筹集。 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有项目前期工作的主动,“十二五”期间全市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50.2亿元,其中仅争取中央投资就达60.6亿元,居全省前列。 抢机遇,上项目,打基础,壮筋骨,管长远。“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黄冈水利基础建设持续发力,高潮迭起—— 投资35.41亿元对近千座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投资规模为全省之最;同时探索水库管理新机制,每一座小水库都明确一名责任人,由县级财政给予补贴进行管护。 全面推进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治理河长309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00多平方公里,占黄冈版图面积的12.7%。梅济老闸、沱湖闸等一大批涵闸得到除险加固。 对71个长江干堤工程进行收尾和验收,建立“经费预算化、检查制度化、评比公开化、责任连锁化、结账硬性化”“五化”堤防管理模式。2009年和2010年,全省和长江片区堤防现场会相继在黄冈召开。 随着水利基础设施的强化,黄冈防汛标准由二十年、五十年一遇普遍提高到百年一遇,黄冈不再为水所累。2006年至2015年10年间,黄冈先后发生9次大的水旱灾害,特别是2010年,长江流域出现百年未遇的强降雨,洪峰接连过境,但长堤巍巍,全市安宁。 2006年到2015年10年间,黄冈水利系统先后获得了5项国家级荣誉、63项省部级奖励和136项市级表彰。其中2009年,市水利局荣获了由国家人社部和水利部共同颁发的、5年一度的水利系统最高荣誉——“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在当年的获奖单位中,黄冈是全省市县两级中唯一的获奖单位。 新理念新水利,科学治水治出人水和谐 大禹治水除害,李冰开堰兴利,一部中华文明史也是一部农耕史和水利史。时代在变,人们对水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与时俱进。 2014年5月4日,市水利局局长黄金安在市委书记刘雪荣办公室拿到了一套图和一封信。图有10幅,是刘雪荣利用周末手绘的10个县市区的水系示意图。在水系图上,刘雪荣不仅绘出了每个县市区主要河流的走向,还用色彩标注了主要湖泊和水库的库容及标高。在信中,刘雪荣写道:“水系图虽较专业,但用途很大。首先,了解了水系,就了解了地形山势,因为水系是沿着山谷从高向低处流的;其次,了解了水系,就了解了城镇的分布格局,因为城镇都是在河边发展起来的;第三,了解了水系,就了解了全市农业生产的总体格局和防汛抗旱的重点所在。” 水形与地形相辅相成,城镇在河边发展,农田在水边分布。刘雪荣在信中道明了治水新思路:那就是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尊重水资源的龙头统筹地位,注重发挥水利的综合效益。 全区域治水,全方位治水,全过程治水。新理念引领新作为,科学治水成为全市水利建设的主旋律。 “十一五”初,国家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全市热情高涨,农村大小水厂争相投建。当时刚刚从潜江调任黄冈的刘雪荣紧急叫了“暂停”。他请当时的市水利局局长陈庞强到全国最早开展这项工作的潜江去考察一下。回来后,大家思路豁然开朗,明白建设饮水工程要有科学规划,要有水源保证;如果水厂规模小,根本运营不下去。 经过科学规划与论证,黄冈摒弃了以往的做法,确定依托大河流、大水库建大水厂的建设思路。“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全市投资近20亿元,建设农村集中饮水工程1750多处,解决了430万农村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2015年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7.2%。其中日供水万吨以上的水厂10座,占全省18座万吨以上农村水厂的一半以上。浠水白莲河水厂日供水5.69万吨,惠及63.8万人,单体工程规模位居全国前三甲。同时,依托大河大库建水厂,也拉动了各地水资源的保护工作。现在全市境内各大中型水库的投肥养殖全面禁止,主要河湖水库水质持续好转。 2015年,农村安全饮水进入收官阶段,刘雪荣找来市水利局局长黄金安,提出了工程建设全覆盖、水质检测全覆盖、水源保护全覆盖、优质服务全覆盖的建设目标,力求建立长效机制,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一年多时间,黄金安组织水利系统干部职工,建立了10个水质检测中心;整合水保办、水厂、农村水管员力量组建服务队,开通了57部尾数为“116”的热线电话,建成了农村供水服务的体系;《黄冈市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已经制定,即将颁布。 黄冈的农村安全饮水工作,已成为全国、全省的样板。2014年12月25日,李克强总理到水利部调研,水利部展出了一组展板,其中第一幅展板上展示的就是白莲河水厂给农民供水的照片。 胸怀全局,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科学治水,水象万千—— 爱水护水,河清湖碧。编制《黄冈市水功能区划》和《黄冈市水资源公报》,全面推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结束了“水无定性,水无定量”的历史,取水、用水、排水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成立湖泊管理局,市县两级主要领导担任河长湖长,领衔河湖保护和治理,全市河湖纳污总量控制超过90%,主要河湖水库水生态明显好转,80%以上大中型水库达到2级水质标准。10年间投资4.25亿元,实施水土保持治理项目77个,覆盖全市10个县市区。全市对开山采石进行集中整治,乱挖乱采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兴水畅水,物阜年丰。10年来争取到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资金10.9亿元,实现了全市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多轮全覆盖。按照“集中投入、连片建设、整体推进”原则,建设渠道6320公里,兴建泵站910座、塘堰1780口、涵闸2150处,改善、恢复灌溉面积132万亩,打通水利“毛细血管”,贯通农田“最后一公里”。通过出让港渠堤岸的绿化权益,确定责任人,让一大批港道渠道得到清理和维护。2006年至2015年,我市农业十年丰收十年增产。 美水丽水,人水和谐。近十年来,全市堤防先后投入绿化资金2500多万元,植树造林近238万株,大堤内外边坡全部实现了益草化,堤段绿化宽度平均为60米;不少堤防绿化延伸至外滩,形成了带、网、片、点相结合,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色长廊,黄州、武穴、蕲春的二里湖等堤段成为全省有名的堤防花园式景点。整合项目资金,综合治理过境河流,麻城举水河、罗田义水河、蕲春雷溪河、黄梅新县河等河流的一河两岸成为城区的公园和市民的休闲处所。龙感湖、赤东湖、武山湖、策湖等一批湖泊申报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全市建成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14个省级水利风景区。 量水而行,因水制宜,让水发挥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多重复合功能。十年治水,水利早已突破了农业血脉的传统范畴,水利内涵不断深化,水利外延不断拓展,黄冈正朝着生态水利、民生水利、平安水利、和谐水利的现代水利目标迈进。 责任铸就担当,铁腕治水治出惠民新政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地处浠水、罗田、英山三县交界的白莲河水库,总库容12.28亿立方米,是黄冈第一、全省第三的大(一)型水库。1958年至1960年,为了防洪灌溉,10万民工手提肩挑奋战两年建成。50多年过去了,由于权属不一、责任不明,曾经的鄂东明珠乱象从生—— 621座土(石)拦库汊、1960道网拦库汊,让水库中生出了众多库中之库;16000多口网箱,2700多个迷魂阵、灯光网、袋子网等有害业司割据水面,10万亩水面连艘小船都划不进去;无节制地投肥养鱼,加上库区周边近200家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水库水质高度富营养化,4万多亩水葫芦让水库变成了“绿色草原”;东西干渠上10座非法小水电抢水发电,致使水库长期在死水位以下运行,鄂东第一库竟然无水可调,灌区面积萎缩了一半。 “守着咸鱼吃淡饭”。与少数既得利益者赚得盆满钵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白莲河水库管理处负债2989万元,人均工资仅300元/月,还时有拖欠。 2011年的一份人大代表建议,搅动了白莲河的一库死水。 当年2月,市人大代表方振华、柳长纯等向市三届人大六次会议提出建议:理顺白莲河水库管理体制。市人大高度重视,将此作为一号建议案提交市政府办理。 这是人民沉甸甸的嘱托,这是群众真真切切的期盼。 时任市长刘雪荣迅速作出批示:组织专班调查研究,提出方案和意见,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策。 2011年5月4日,市政府成立理顺白莲河水库管理体制调研工作专班。同年6月28日,工作专班向市政府提交《理顺白莲河水库管理体制调研报告》。两天后,刘雪荣到白莲河水库调研。2011年9月14日,市政府接连制定和发出《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理顺白莲河水库管理体制的决定》等一份决定、两份通知、三个方案,形成了白莲河水库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同年9月20日,市政府召开白莲河水库管理体制工作动员大会,开启了白莲河水库“涅槃”之旅—— 2011年10月14日,白莲河枢纽工程管理权移交,4个闸口的钥匙收了回来,结束了长达30多年的渠道管理权人为分割的局面,实现了枢纽工程管理责权统一; 2012年6月18日,横亘白莲河水库东、西干渠,运行了30多年、年耗水4亿立方米的10座非法小水电站全部拆除; 2012年9月,市白莲河水库管理处更名为市白莲河工程管理局,升格为正县级;当年,白莲河水政综合执法支队成立,作为全省水上综合执法的试点,开始行使原属9个部门的管理职能; 2012年12月7日,罗田、英山、浠水三县向白莲河工程管理局颁发了国有土地权属证书;3000多根界桩,第一次明确界定了水库68平方公里的权属范围; 2014年,水库成立湖北万湾湖胖头鱼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至今吸纳库区1万多户群众入股,让库区水产养殖的受益人数增加了10倍;组建全市首个水利投融资平台——黄冈市连信水利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财政、城投公司一道筹资1.6亿元,对拆除网箱、土拦库汊、网拦库汊的群众进行补偿。目前已有11323口网箱、1156处网拦库汊拆除上岸,621座土拦库汊基本签订了退出协议,正在陆续拆除。 短短5年,白莲河水库实现大变样—— 水清了。水质由劣五类变成了三类,还在持续上升。 水净了。4万多亩水葫芦不见踪影,过去星罗棋布的网箱、灯光网、网拦库汊等养殖捕捞业司退出上岸。 水多了。水库水位由92米上升到100米以上,库容增加3.5亿立方米以上,水库的有效灌溉面积增加了15万亩。 水“富”了。湖北万湾湖胖头鱼养殖公司当年分红126万元;由于水位落差增大,发电量加大,白莲河抽水蓄能公司、白莲河电厂、白莲河自来水厂3家企业,税收每年增加5000万元;2015年,白莲河工程管理局实现综合收入1600万元,两年内清偿债务1900万元。 2016年4月,省水利厅常务副厅长冯仲凯来到白莲河水库赞不绝口:几年时间,白莲河水库从全省落后跻身全省水利管理第一方阵,为全省水库的改革发展树立了一个样板。 因为嘱托,所以执着;因为责任,所以担当 —— 5年间,白莲河水库改革破冰前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一直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刘雪荣先后6次到水库调研,26次作出批示;市长陈安丽4次到现场办公,专题督办。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汪治怀特事特办,批准成立了市公安局治安支队白莲河直属大队,有效打击了侵害水库的违法违规行为。 与浠水老干部座谈,动员浠水交出2号闸口的管理权;坐上渔船,参加水葫芦集中打捞行动;打响发令枪,启动袋子网、灯光网集中清缴行动……5年来,副市长王浩鸣战斗在白莲河库区攻坚克难一线,不知开了多少个现场会、督办会和专题会。他常与库区周边的3县9乡镇87村的干部共勉:“白莲河水库改革是必将载入黄冈改革史和发展史的一件大事,我们能够参与其中,是我们的幸运;我们能够作出业绩,是一生的荣耀!” 2014年9月,方振华由市水利局调任白莲河工程管理局,从建议案的提议人变成了建议案的承办人。他上任后,奋力攻坚水面综合整治。截至2015年7月底,库区45000亩水葫芦全部清空,让库区重现碧水蓝天。组建养殖公司,成立融资平台,在他的带领下,库区的改革攻坚步履铿锵,库区面貌日新月异。 不仅要解决眼前的问题,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百年基业。白莲河改革仍在继续,一幅更大更美的画卷正在库区徐徐展开: 涉库三县承诺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彻底解决网箱、库汊、渔船、畜禽养殖、矿山污染的治理工作,全面完成市人大建议案的交办工作;从2014年开始,白莲河水库启动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工作;库区水源地保护、水土保持、流域综合治理、鱼类增殖放流等保护性工作已经启动;总投资14亿多元的环库公路建设项目已获批准,年内就将开工;以浙江千岛湖为模板,库区300平方公里范围启动国家5A级景区创建,总规和概规已形成初稿。白莲河水库正朝着“运行安全、管理有序、生态良好、效益巨大”的改革目标大步前进。 铁腕治水,就是要根治只顾眼前的短视行为,建立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铁腕治水,就是要革除极少数非法得利的弊端,让群众共享水之红利。 黄冈境内倒、举、巴、浠、蕲等五条支流近1000公里的河道,砂石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建筑黄金”。但大多数群众不仅没有受益,反而深受其害。河道被挖得千疮百孔,废弃物随处堆放,影响行洪安全;采砂船频频撞桥,甚至危及京九铁路行车安全。 2007年以后,我市市县两级相继成立河道采砂管理局,采砂管理体制逐渐理顺。自2009年起,市水利局相继完成了浠水、倒水、举水、巴水、英山东西河采砂规划报告编制工作,中小河流铁砂全面禁采,黄砂开采定点有序。自2009年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都以亲笔信的形式,向各县市区行政首长签发河道采砂管理责任告知信,交办河道采砂管理工作。近十年来全市清理1800多艘“三无”船只,已拆除近千艘,河道采砂由乱入治,长江和中小河流再没发生采砂船只撞桥、卡桥事故。虽然采砂量总体下降,但采砂收入却明显增加,仅蕲春采砂的规费收入每年就增加数千万元。 针对巴河下游河段砂石资源基本枯竭的实际,2014年5月,市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决定,自2016年起,对京九铁路桥以下河段实行修复性禁采;2015年12月7日,市政府第74次常务会议决定将巴河上巴河大桥至京九铁路桥段纳入到2016年后的修复性禁采范围。黄冈采砂实现了由资源消耗向生态修复的历史性转变。 十年治水,一路披坚执锐,一路奋勇前行。曾经的黄冈,苦水畏水;如今的黄冈,亲水乐水。以水定基,统筹发展全局;以水生利,共享民生成果;以水为媒,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文明。 黄冈之水,从未如此甘美;黄冈之水,还将更加润民。
|
© 2020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