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府院来风

适应新常态 建设大别山

时间:2015-04-16  来源:  作者:   [收藏] [打印] [关闭]

   

编者按:

  4月上旬在我市召开的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刘雪荣代表市委、市政府以《适应新常态建设大别山》为题,对我市近年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情况作了交流发言。

  我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成功经验,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受到与会代表的交口称赞。省委书记李鸿忠说:“黄冈大力弘扬不胜不休、勇于担当的老区精神,不断更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路径,为全省树立了典型和榜样,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省长王国生说:“这次来黄冈开会,是我看得最高兴、最振奋的一次。黄冈形成了竞相发展的态势,互不服气、互相学习、比学赶超。”


  2011年3月,省委、省政府作出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四年来,我们高举“四个大别山”旗帜,按照“红色精神、绿色发展、特色开发、创新驱动”总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贯彻“三维纲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三年明显变化”,正在向“五年大变化、十年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迈进。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9.7%、10.5%、21.4%、20.1%,分别是2010年的1.7倍、2倍、2.6倍、2.5倍,是2006年的3.6倍、8.4倍、12.1倍、6.3倍。


  一、以“双强双兴”为重点,构建发展大格局

  一是完善思路体系。针对黄冈农业块头大、工业底子薄、城镇规模小、文化底蕴深的特殊市情,牢牢抓住“强工兴城、强农兴文”发展重点,形成以“四个大别山”为旗帜、以“双强双兴”为重点、以“三大行动”为载体的发展思路体系。

  二是突出发展重点。围绕“强工”,打造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建设大项目。全市建成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55个,省级高新区3家,总面积达到225平方公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297家,其中亿元企业达到515家,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8倍、4.4倍。围绕“兴城”,实行高规格推动、高起点规划、大规模投入、大产业支撑,全市城镇化率4年提高7.3个百分点。市区白潭湖片区三年实现四个“63”:完成63平方公里概念性规划、63公里道路桥梁交通网络、63万平方米还建房、63亿元的投入。县市城区建成区面积由“十一五”末120平方公里拓展到220平方公里。黄梅小池、武穴田镇、蕲春蕲州、浠水散花临江四城快速推进,小池两年半时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60亿元,散花27个月引进工业项目投资618亿元。围绕“强农”,坚持“两转四用”,实施“个十百千”,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71家,农产品加工产值年均增长23.4%。建成全国粮食大县4个、生猪调出大县4个,奶牛、生猪、蛋鸡规模化养殖超过70%。组建全国首家地标产品集散中心,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5个,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围绕“兴文”,深度开发黄冈特色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方程式,成功举办文化旅游产业招商推介会,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30%。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建成A级以上旅游景区42家,其中4A级14家,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连续两年被授予全省旅游发展先进市称号。

  三是加强分类指导。按照依托资源、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差异竞争的要求,对全市发展布局和发展主题进行顶层设计,构建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全市有8个县市区GDP过百亿元,7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过百家,7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总收入过10亿元。


  二、以“三大行动”为载体,打造发展硬支撑

  一是开展“双百”项目行动。每年重点推进100个在建和新开工项目、100个谋划和前期工作项目,全市四年累计建成项目957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58亿元,相当于“十一五”时期的1.4倍、2.4倍。黄冈长江大桥、武冈城际铁路、黄鄂高速、黄冈大道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成通车。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6万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49公里,建成通车高速公路518公里,年底将达到700多公里。

  二是开展招商引资行动。组建产业招商分局,近两年全市共引进项目1014个,其中百亿元项目8个,5亿元以上项目188个,新开工项目656个,实际到位资金1021亿元。市区重点推进的晨鸣林浆纸一体化等10大产业项目,户平投资50亿元,2个投资过百亿元,3个已建成投产。

  三是开展服务企业行动。组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改革大别山产业基金管理机制,成立国有控股担保公司,为企业提供“保姆+保安+保健医生式”服务。与武汉大学合作实施大别山金融工程,2014年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新增“四板”挂牌企业48家,实现企业直接融资39亿元。武汉股权托管中心推出10个县域板块,黄冈大别山系列占5个。2014年全市金融机构余额存贷比提高2.63个百分点,新增存贷比达到57.1%。支持金融机构借助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格化平台,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


  三、以转型升级为主线,聚集发展新动能

  一是加快改革攻坚。围绕“一简三增”,重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363”工程,推行城市规划区基本建设项目“一表制”。深化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全市“五类”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总量达到83万户,相当于“十一五”末的1.73倍,新登记7.3万户,增长24.3%,其中新登记企业增长138.3%。

  二是实施创新驱动。与28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新建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研延伸平台43个,41项科研成果在黄冈转化。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成市县两级创业孵化基地12个,入驻创业企业379家,1.5万名大学生来黄冈实习实训,5000多名大学生创业就业。与武汉合作共建黄冈工业园。开通淘

  宝特色中国·黄冈馆,全省首个县域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落户红安。2014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00亿元,增长70%。

  三是推进绿色发展。办好全国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武穴市无害化垃圾焚烧示范项目运行良好。把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贯穿城乡建设全过程,擦亮大别山青山绿水“金字招牌”。全市乡村生态旅游年接待量超过300万人次,带活了乡村,致富了百姓。


  四、以改善民生为目的,追求发展高质量

  一是落实硬举措。念好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八字经”,实现城乡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十大民生工程全覆盖。投资14亿元兴建全长458公里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连接7个县市、22个乡镇,惠及230万群众。合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四年实现40万人脱贫。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八年保持高速增长。

  二是舍得硬投入。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到80.3%。市区建成黄冈博物馆、黄梅戏大剧院、老年大学等十大公共设施项目,县市区新建文化场馆13个。遗爱湖公园建设历时8年,总投资超过10亿元,建成集生态环保、文化传承、市民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开放式景区10个,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和“湖北省十大最美湖泊”。

  三是完成硬任务。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连续四年实现“六个没有发生”,多年实现命案低发高破,打击农村“四霸”专项行动得到省委主要领导充分肯定,群众安全感、治安满意率和执法满意度连续四年上升。投入近2亿元高标准推进城乡网格化建设。我市被评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


  五、以从严治党为保障,营造发展强气场

  一是高标准严要求。在打造教育实践活动“红安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拓展成果,强化“严字当头,贵在坚持”的理念,率先出台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实施意见。坚持“十个从严、十个严禁、十个一律”,成立督导巡查组开展常态化巡查,从一顿饭、一包烟、一趟车、一次考勤等“小事”抓起,把从严治党具体到日常工作各个环节。

  二是树导向正风气。大张旗鼓选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和埋头苦干、成绩突出、不事张扬的干部,反对跑官要官,反对论资排辈。我市选人用人公信度和党风廉政民意调查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前列。

  三是转作风抓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转变作风,坚持“项目落地是硬道理”,推行“倒推工作法”、“一线工作法”、“搬石头工作法”,实行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每月现场办公制度,深入基层一线,破解发展难题,以优良作风推进跨越发展。


© 2020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