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个大别山:先行先试的黄冈答卷
时间:2015-04-09 来源: 作者: [收藏] [打印] [关闭]
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创新试验——五年前的春天,以“红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富裕大别山”为主题的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盛大开启。 这是一条路径清晰的逐梦之旅——五年来,750万黄冈儿女高举“四个大别山”旗帜,在1.74万平方公里的希望田野上,书写着先行先试、不胜不休的“春天故事”。 这是一份鼓舞人心的黄冈答卷——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862.3亿元增加到1477.15亿元,年均递增14.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30.1亿元增加到96.04亿元,年均增长33.65%。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黄冈的探索和实践,昭示出先行先试的强大动力。 真情涌动大别山 大别山,一片伴着枪林弹雨而闻名神州的红色热土,这里的历史荣光,让后人世代传扬;这里的贫穷落后,让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切切牵挂。 习近平、李克强在湖北省调研期间,专程来到红安,看望老区人民,强调要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2010年的深冬,刚刚履新的省委书记李鸿忠,踏雪调研大别山区,提出建设试验区、推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构想。 风樯动,起宏图。 2011年早春二月,湖北大别山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如同春雷骤响,标定了新的时代坐标。 省委书记李鸿忠期望:“以四个大别山为目标,把试验区建成全省科学发展示范区、解放思想试验区、艰苦奋斗创业区、民生改善先行区。” 省长王国生寄语:“传承‘大别’文化,以大别于以往责任、大别于过去力度、大别于之前措施,保障试验区建设取得成功。” 五年来,四面八方的“筑梦”力量潮向黄冈: 全国、省“两会”上,“大别山试验区”成了一个热词,许多代表委员呼吁,将大别山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让老区广大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市委书记刘雪荣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 全国政协重点提案调研组、国家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组、700多位知名企业家,陆续挺进黄冈,携手助推大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 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3份文件,拿出“真金白银”支持黄冈。77家省直单位与黄冈进行对接,18家省直部门与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多位省部级领导密集深入黄冈,把脉问诊,倾情高歌“发展大合唱”。 2013年4月,市委四届七次全会上,擂响了“强工兴城,强农兴文”的强劲鼓点,进一步明确了通向“四个大别山”梦想的路径。市委书记刘雪荣发出动员令:“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全市上下要有时不我待的觉悟、舍我其谁的气概、摩拳擦掌的决心、开拓创新的智慧,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力推进黄冈老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创新驱动大别山 梦想连接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通向“四个大别山”的突破点在哪? 黄冈的答案是:先行先试,创新驱动,深耕“试验田”。 思想先行,创发展思路之新—— 2012年4月,时任市长刘雪荣率领市“四大家”主要领导,分别在11个县市区召开三级干部大会,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明确了11个县市区的发展主题和主攻方向。 发展思路的定位,如灯塔,引领各县市区铿锵前行。 黄州区,建设市域发展的中心城:布局黄冈化工园、禹王高新技术产业园、南湖工业园3个千亿元园区,打造长江中游综合物流枢纽港、新型工业引领区、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东坡文化旅游休闲区。 红安县,打造跨越发展的代表作: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连续两年成为五快县市;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红安成为全省标杆。省委书记李鸿忠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远学兰考,近学红安”。 麻城市,勇担创新试验先导区:率先推出涵盖空间、土地、融资、服务、人才、信息、技术的“十大改革”和“五大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麻城连续三年位居全省29个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功能区县市第一。 …… 机制先行,创发展要素之新—— 我市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试验区建设的“总钥匙”,打开发展之门,聚集发展要素。 围绕解决“地从哪里来”问题,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低丘缓坡地开发整理试点;实施规划、管理、建设、投资、招商、征税的“六个统一”工作机制,对市、黄州区分属的5个工业园实行一体化开发。 围绕解决“钱从哪里来”问题,2014年率先启动全省首家市州金融创新平台——大别山金融工程,推进政府、企业、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研究机构五位一体,打造“金融洼地”,全市金融机构新增贷款首次突破百亿元。 围绕解决“人从哪里来”问题,推出一揽子人才“新政”,并全面实施市校合作。以“一园八基地”为载体,新建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延伸平台43个,41项科研成果在黄冈转化。去年7月,在全国高校育人实践工作现场会上,市长陈安丽作为唯一地市级代表作经验交流。 试点先行,创项目推进之新—— 全市累计确立223个“点中点”试点,规划项目1775个,完成投资1936余亿元。全市4年累计建成项目9570个、完成固定资产5058亿元,相当于“十一五”时期的1.4倍、2.4倍。同时,以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确立了全面推进38个重点小镇、20个文化小镇、100个美丽乡村和每个县(市、区)1-3个现代农业产业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规划先行,创区域合作之新—— 武汉开发区管委会与我市联姻,共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冈产业园,强强联手打造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 2013年9月,依托长江经济带,黄冈编制完成鄂东沿江城镇带暨临江四城发展规划,并拉开了建设黄冈临江四城、打造小城镇发展“升级版”的序幕。黄梅小池打开东大门与九江跨省“结亲”;武穴田镇与大法寺镇、武穴城区组团“合抱”;蕲春蕲州与八里湖、漕河开展镇际合作;浠水散花与隔江相望的黄石市“牵手”。 黄冈敞开胸襟,突破行政区划和地域界限,敢想敢试敢闯,成为大改革、大开放、大开发的前沿阵地。 蝶变舞动大别山 黄冈,有追梦的激情,更有圆梦的担当。 这五年,“红色”是最强烈的脉动。在建设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征程中,黄冈儿女发扬“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黄冈精神,干部比作风,群众比干劲,发展比速度,项目比质量,众志成城,奋发争先。 这五年,“绿色”是最醒目的底色。绿色决定生死。市委书记刘雪荣语重心长嘱托全市干群:“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麻城市打起“五朵金花”牌,发展“鲜花经济”; 罗田建起百里生态长廊,构建绿色发展的先行区; 龙感湖在直线距离不到1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全国最大的沼气发电厂、全省第一座平原风电场、国内最先进的秸秆发电厂等,致力建设绿电之都、生态之区,创建循环经济的样板田…… 企业越来越多,发展越来越快,黄冈大别山亦愈来愈绿:2014年全市完成节能减排工程项目122个,否决环境敏感投资项目15个,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连续8年下降。全市拥有8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国家湿地公园,森林覆盖率43%。 这五年,“发展”是最突出的主题。走进黄冈,到处是繁忙有序的生产现场,到处是机器轰鸣的建设工地,到处是显山露水的试验成果: 你看,黄冈长江大桥飞越江天,气势如虹,红色旅游公路宛如玉带,飘落于大别山峦,武冈城际铁路,让黄冈与武汉走进同城时代。 再看,总投资27亿元的黄冈城东新区建设如火如荼——5年内把核心区建成,10年建设63平方公里滨湖新城,黄冈将从中等城市迈入大城市。 你听,大项目捷报连连,全国最大液化天然气项目——投资37亿元的昆仑能源LNG项目建成投产;黄冈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投资150亿元的晨鸣林浆纸/纤一体化项目快速推进…… 2014年,全市在建亿元以上重点项目766个,完成投资695亿元。市区一体化开发项目中,上市公司投资项目达到8个。 如今,黄冈3个省级高新区,55个工业园区,3000多家入园企业,129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组成了如火如荼的工业发展场景,推动着黄冈向新高度进发。 这五年,“富裕”是最切身的感受。民生决定目的。一组数据反应黄冈民生温度: 2014年,全市民生支出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1.5%。截至目前,全市新增城镇就业6.6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59万人,10.6万贫困人口脱贫。 全市五项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718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5%,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启动实施。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9.8%。 全市100%乡镇和行政村实现通沥青(水泥)路、通电和通电话,客车、宽带通村率分别达到95%和92.5%,农村新农合参合率99.6%。 遗爱湖公园更是被中央媒体盛赞称作“百姓心坎上的文化民生工程”。黄冈博物馆、老年大学、体育中心、中职学校、黄梅戏大剧院、大别山医疗中心等一批民生工程相继建成或在建,投资总额超过10亿元。 时代的强音,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久回响;梦想的脚步,在未来的征途上从不停顿。建设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三年明显变化”已实现,“五年大变化”就在眼前,追梦的黄冈人正朝着“十年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策马奔腾……
|
© 2020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