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域经济的黄冈样本
时间:2015-04-09 来源: 作者: [收藏] [打印] [关闭]
时隔6年,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重返大别山。 6年前,“黄冈现象”成为全省县域经济代表作;6年后,黄冈有何新突破、新作为? 工业新传奇:红土地冒出“工业森林” 4月初,记者走进红安湖北深鸿机械设备有限公司,1万平方米的厂房内焊花飞溅,机器轰鸣,80多名工人正在赶制信号发射台。公司副总经理闵国宝满脸笑容:这几笔订单可创产值500万元哩。 红安新型产业园,5年前的一片荒山薄地,如今已崛起一座工业新城,已建成厂房面积是红安前60年工业厂房面积总和的7倍。 红安是黄冈工业新传奇的代表。 农业大市黄冈,工业基础薄弱。改“种庄稼”为“种工厂”,2009年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在黄冈召开,“黄冈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赞扬声中,黄冈人头脑清醒:与自己比,成绩可圈可点;放到全省,差距还很明显。 2011年,省委省政府赋予黄冈新的战略定位和发展使命:红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富裕大别山。黄冈迈上“双强双兴”新征程:强工兴城,强农兴文。“工业是主攻方向。”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说:瞄准大园区大产业大项目,促进工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快速发展。 集聚四处散落的工厂,打造产业集聚的“工业森林”。黄冈建成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55个,园区面积突破110平方公里。亚洲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工厂、投资148亿元的晨鸣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先后落户,改写了“没有顶天立地大项目”的历史。 “去年平均每天吸引投资2亿元,平均每天1个项目落户,平均2.5天新增一家亿元企业。”黄冈市发改委副主任赵勇说。 大项目引领大产业。32个特色产业集群林立,食品饮料等五大主导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 大产业推动大发展。去年,黄冈规模工业企业1297家,增量居全省第三位,总量居第四位。 转型新引擎:老区攻坚“高大上” 新春伊始,省“百人计划”专家欧阳晨曦带着“白芨医用系列产品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签约落户革命老区。至此,已有9位国家“千人计划”、2位湖北省“百人计划”专家带着科技攻关项目扎根黄冈。 高端人才何以接踵而至? 市长陈安丽说,借智引才,突破瓶颈,为实现黄冈跨越发展打造新引擎。 2013年6月,黄冈启动市校合作计划,建立起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大学生实习实训和创业就业基地、国家和省科研平台延伸基地等平台;成立9个工作专班、14个对接小组和23个高校联络工作站;“招才引智”纳入市直部门、区县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与30多所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科研延伸平台4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政产学研资”协同创新风生水起。 投资1.3亿元的黄冈市大学生创业中心,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小微型科技企业孵化器、电子商务孵化器等创业平台,102个大学生创业团队、30家小微科技企业安家落户。 去年,黄冈高新技术企业首次突破100家,同比增长45%;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0多亿元,是2010年的2倍;6个项目被列为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是前3年的总和。 农业新坐标:“农把式”领跑千亿产业 3月17日,一份新春“礼包”从呼和浩特飞向黄冈:伊利总部向黄冈追加6.5亿元新建酸奶及乳酸菌饮料项目。 项目投产后,将年新增产值21亿元、税收1亿元。这意味着黄冈奶业年总产值可突破50亿元,中部“奶都”再增底气。 引进龙头企业,巧做“无中生有”文章,黄冈奶业变迁见证老区农业的华丽转变。 2006年,黄冈仅有散养奶牛几百头。瞄准奶牛产业,黄冈先后引进伊利、上海牛奶集团等龙头企业。目前,黄冈已建成全国单个规模最大的乳品加工厂,存栏奶牛4.2万头,日产奶量300吨,两项数据均居全省之首。 黄冈主要经济作物产量一直居全省前三。但农产品加工产值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8%。他们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管理经营农业,用农产品加工引领农业,用品牌战略打造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013年,黄冈启动现代农业“个十百千”工程,大力培育领军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粮食、油料、茶叶、中药材、奶牛、畜禽、纺织、水产、森工、农产品物流等十大产业,力争十大产业各形成百亿元的产业链条,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千亿元。“东坡粮油”推动粮食深加工产业链跃向百亿元级,“蕲春正大”投资15.2亿元打造中国首家淡水鱼业生物工程项目,还有一批科技型企业在谋划从粮食里萃取“虫草精”、从废弃谷壳里提炼营养素、从秸秆里发掘新能源……去年,黄冈新增农产品加工值过20亿元企业4家,其中,浠水神鹭水产品公司被评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五强。 如今,奔向农业强市的黄冈步伐稳健有力,今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将迈过1000亿元大关!
|
© 2020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