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雪荣陈安丽做客省政府网 畅谈我市县域经济发展
时间:2015-04-13 来源: 作者: [收藏] [打印] [关闭]今年的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在黄冈召开,这是时隔6年之后,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再度将目光聚焦在老区黄冈。6年前,“黄冈现象”成为全省县域经济的代表作;6年之后,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为何又选择黄冈?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今的黄冈,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有何新亮点、新作为?
坚持“黄冈路径”实现新跨越 主持人:建设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承载了省委、省政府对黄冈干部群众的庄重嘱托和殷切希望。作为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启了黄冈革命老区跨越发展的新篇章。“四个大别山”是宏观谋划,怎么在微观层面落地呢?用什么载体来实施呢? 刘雪荣:针对黄冈特殊市情,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确立“黄冈路径”:牢牢抓住“强工兴城、强农兴文”发展重点,做大做强工业和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重点突破推动全面发展。 围绕“强工”,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任务,按照打造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建设大项目的发展路径,加快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快速发展。围绕“兴城”,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引擎,按照高规格推动、高起点规划、大规模投入、大产业支撑的思路,对接大武汉,建设新黄冈。围绕“强农”,把现代农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管理经营农业,用农产品加工引领农业,用品牌战略打造农业,全面实施“个十百千”工程,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围绕“兴文”,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编制实施《黄冈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探索实践“文化产业=文化资源+项目+投资”的文化产业发展方程式,加快形成五大组团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750万黄冈老区人民艰苦拼搏,黄冈大别山试验区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变化。2006年至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408.6亿元增加到1477.15亿元,年均增长17.4%;固定资产投资由136.73亿元增加到1658亿元,年均增长36.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15.35亿元增加到96亿元,年均增长25.7%。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7%,总量及增速均居全省第5位。 当前,黄冈正面临着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我们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站在新起点,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要求,坚持“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三维纲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双强双兴”、开展“三大行动”,深化改革开放,突出创新驱动,做大产业龙头,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民生保障,努力实现黄冈大别山试验区“五年大变化、十年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 六大提升展示“黄冈力量” 主持人:这些令人欣喜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了“黄冈力量”,那这些变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陈安丽: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综合实力增强。8个县市区GDP过百亿元,7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过百家,7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总收入过10亿元。全市有2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300亿元,2个过200亿元,2个达到100亿元。2013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麻城市位于三类县市区第一,浠水县进入三类县市区第一方阵,武穴市进入二类县市区第一方阵,红安县连续两年成为五快县市。 二是经济结构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30.97:32.26:36.77调整为2014年的25.39:39.68:34.93,工业主导地位更加凸显。形成食品饮料、机械电子、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建筑建材等五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1362亿元。7大产业集群成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9家,新认证3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7.58亿元,增长11.1%。全省市州第二家开通淘宝特色中国·黄冈馆,一号店黄冈馆、京东黄冈馆正在申报开馆,有望成为全省第一个“三馆合一”的地级市。湖北省首个县域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落户红安新型产业园。 三是基础设施改善。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6万公里,公路密度全省第一,每百平方公里达到149公里,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目前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504公里,年底将达到700多公里,居全省第一。铁路通车总里程447公里,规划未来6年达到1040公里,武冈城际铁路成功运营,加速黄冈与武汉同城化。全市100%的村修通水泥(沥青)路,100%的乡镇开通客车,客运村村通有望今年实现。黄冈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2011年建成通车,全长458公里、总投资14亿元,连接7个县市、22个乡镇,惠及230万群众。 四是“三农”基础夯实。累计投入项目建设资金160亿元,黄广大堤、黄冈长江干堤、长孙堤和57公里的长江回水堤防全线加固,完成565座水库除险加固、28条中小河流治理,新建和更新改造大型排涝泵站16座、灌溉泵站2座。成为中部地区最大奶业生产基地,英山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5个,居全国地级市之首,组建全国首家地标产品集散中心。45%以上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土地流转265万多亩,其中家庭承包耕地流转118万多亩,占比超过40%。 五是城乡面貌变美。全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连续五年年均增长20%以上,2014年完成投入302亿元。遗爱湖公园建设历时8载,总投资超过10亿元,获评为国家4A级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和“湖北省十大最美湖泊”,成为黄冈城市新地标。24个乡镇列入全国重点镇,18个村庄被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均居全省之首。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2.1%,连续五年年均增幅超过1.5%,居全省前列。 六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6个县市进入全国扶贫开发主战场,“十二五”以来39万人实现脱贫。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96%,增速居全省第二位,6个县市区突破2万元。2014年财政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0.3%,增长16.7%。 打造产业集聚的“工业森林” 主持人:近几年,黄冈始终高举“四个大别山”旗帜,突出“双强双兴”重点,大力发展市域经济,推动黄冈大别山取得了可喜变化。围绕“强工”,您能给网友介绍一下吗? 刘雪荣:农业是大市黄冈,工业基础薄弱。改“种庄稼”为“种工厂”,2009年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在黄冈召开,“黄冈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赞扬声中,黄冈人头脑清醒:与自己比,成绩可圈可点;放到全省,差距还很明显。 2011年,省委省政府赋予黄冈新的战略定位和发展使命:红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富裕大别山。黄冈迈上“双强双兴”新征程:强工兴城,强农兴文。工业是主攻方向,瞄准大园区大产业大项目,促进工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快速发展。 集聚四处散落的工厂,打造产业集聚的“工业森林”。黄冈建成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55个,园区面积突破110平方公里。亚洲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工厂、投资148亿元的晨鸣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先后落户,改写了“没有顶天立地大项目”的历史。 大项目引领大产业。32个特色产业集群林立,食品饮料等五大主导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 大产业推动大发展。去年,黄冈规模工业企业1297家,增量居全省第三位,总量居第四位。 借智引才为跨越发展打造新引擎 主持人:今年初,省“百人计划”专家欧阳晨曦带着“白芨医用系列产品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签约落户革命老区。至此,已有9位国家“千人计划”、2位湖北省“百人计划”专家带着科技攻关项目扎根黄冈。高端人才何以接踵而至? 陈安丽:借智引才,突破瓶颈,为实现黄冈跨越发展打造了新引擎。 2013年6月,黄冈启动市校合作计划,建立起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大学生实习实训和创业就业基地、国家和省科研平台延伸基地等平台;成立9个工作专班、14个对接小组和23个高校联络工作站;“招才引智”纳入市直部门、区县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与30多所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科研延伸平台4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政产学研资”协同创新风生水起。 投资1.3亿元的黄冈市大学生创业中心,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小微型科技企业孵化器、电子商务孵化器等创业平台,102个大学生创业团队、30家小微科技企业安家落户。 去年,黄冈高新技术企业首次突破100家,同比增长45%;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0多亿元,是2010年的2倍;6个项目被列为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是前3年的总和。 黄冈步伐稳健奔向农业强市 主持人:黄冈提出“双强双兴”,所谓“强农”,就是把农业做大做强。请介绍一下“强农”给黄冈农业带来的可喜变化。 刘雪荣:今年3月17日,伊利总部向黄冈追加6.5亿元新建酸奶及乳酸菌饮料项目。项目投产后,将年新增产值21亿元、税收1亿元。这意味着黄冈奶业年总产值可突破50亿元,中部“奶都”再增底气。引进龙头企业,巧做“无中生有”文章,黄冈奶业的变迁见证了老区农业的华丽转变。 2006年,黄冈仅有散养奶牛几百头。瞄准奶牛产业,黄冈先后引进伊利、上海牛奶集团等龙头企业。目前,黄冈已建成全国单个规模最大的乳品加工厂,存栏奶牛4.2万头,日产奶量300吨,两项数据均居全省之首。 黄冈主要经济作物产量一直居全省前三。但农产品加工产值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8%。他们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管理经营农业,用农产品加工引领农业,用品牌战略打造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013年,黄冈启动现代农业“个十百千”工程,大力培育领军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粮食、油料、茶叶、中药材、奶牛、畜禽、纺织、水产、森工、农产品物流等十大产业,力争十大产业各形成百亿元的产业链条,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千亿元。“东坡粮油”推动粮食深加工产业链跃向百亿元级,“蕲春正大”投资15.2亿元打造中国首家淡水鱼业生物工程项目,还有一批科技型企业在谋划从粮食里萃取“虫草精”、从废弃谷壳里提炼营养素、从秸秆里发掘新能源……去年,黄冈新增农产品加工值过20亿元企业4家,其中,浠水神鹭水产品公司被评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五强。 如今,奔向农业强市的黄冈步伐稳健有力,今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将迈过1000亿元大关! “黄冈密卷”助推“双强双兴” 主持人:不难看出,黄冈“双强双兴”四位一体,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成效明显。有没有什么亮点举措给网友介绍一下? 陈安丽:一是我们的“双百项目”行动。围绕100个在建项目当年实现投资400亿元以上、100个谋划项目投资规模达到1500亿元以上的目标,实行领导包保制、服务秘书制、路线图管理制、集中开工制,建立联审联批、部门联席会议、协调服务督办、责任追究等制度。从项目策划、申报、审批,到开工、竣工、投产,全过程倒排工期、看表管理,一月一通报、一月一调度、一月一考核、一月一评比。 目前全市谋划“双百”项目135个,85个进入全省“重大专项计划”;在建“双百”项目198个,完成投资612亿元。全市在建项目332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35个、增长48.6%,亿元项目完成投资927亿元、增长48%,亿元项目完成投资额占全市投资总额55.93%。 二是招商引资行动。围绕重点产业组建12个招商分局(各县市区相应成立产业招商分局),分别由市委常委或副市长挂帅,开展专题招商、专业招商、专项考核。“十个一”工作机制:一个产业链、一个发展规划、一个工作目标、一名市领导挂帅、一个市直部门负责、一批市直部门参加、一个专班推进、一笔经费保障、一个办法考核、一抓到底。“三个三”规定:挂帅(牵头)市级领导做到“三个一”,一个月至少研究督办一次招商或项目工作,一个月至少会见一次客商,一个月向书记、市长报告一次招商和项目进展情况。招商分局第一责任人和项目秘书做到“三个二”,一个月至少专题研究两次招商或项目工作,一个月至少两次会见客商,一个月向挂帅(牵头)领导汇报两次。招商分局局长做到“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时间收集研究招商信息,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外地招商,三分之一的时间为项目协调服务。 市区一体开发以来,全市共引进项目1014个,合同金额482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021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88个。投资37亿元的昆仑能源LNG,黄冈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工业项目、投资150亿元的晨鸣林浆纸一体化项目落地开工,投资200亿元的恒天文化创意城开工建设。 三是服务企业行动。在企业融资服务上,实施企业上市工程、企业融资“壮腰”工程。在企业用工服务上,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企业用工信息库,开展就业再就业“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活动,对缺工达50以上的企业实行专班服务。在企业人才服务上,选派优秀企业家到清华北大等高校专题培训,一批企业家进入湖北省123企业家培育计划。在转型升级服务上,大力实施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专项支持和引导企业改造升级。在优化环境服务上,组织市直部门与重点企业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建成黄冈中小企业改革服务平台,开通“企服通”网站。改革大别山产业基金管理机制,注入资金7000万元成立政府控股金财担保公司,与金融机构合作,放大和用好有限资金。 目前黄冈发展A级以上信用企业100家,促成8家金融机构与1029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贷款授信额度326.9亿元。13家企业被评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6家企业列入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
|
© 2020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