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强双兴”:竞进提质的黄冈作为
时间:2015-04-08 来源: 作者: [收藏] [打印] [关闭]黄冈,人文圣地。苏东坡“一词二赋”流传千古。 黄冈,红色老区。这里诞生了三位中共“一大”代表,两位国家主席,200多位开国将帅。 黄冈,发展热土。大别山试验区、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叠加,黄冈春潮涌动,春意勃发。 2013年春天,市委四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审时度势,确立了“强工兴城、强农兴文”的发展路径,这是市委市政府适应经济新常态、运用发展新思维作出的历史抉择。 截至2014年底,全市8个县市区GDP过百亿元,7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过百家,7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总收入过10亿元。在经济总量迅速壮大的同时,经济结构也在发生巨变,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25.39%:39.68%:34.93%,一产业占比持续降低,工业主导地位更加凸显。在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道路上,黄冈实现了精彩跨越。 跨越发展的黄冈号角 2011年初,省委、省政府启动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赋予黄冈建设“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四个大别山的发展定位。黄冈,首次成为省级战略的主角。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工业底子薄,城镇规模小,农业块头大,文化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基于对市情的清醒认识,市委书记刘雪荣提出:“必须抢抓‘黄金十年’重要战略机遇,加快黄冈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从黄冈实际出发,补齐发展短板,做强发展优势。” 2013年4月15日,市委四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共黄冈市委关于突出发展重点加强分类指导促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确立了“强工兴城、强农兴文”的发展新路径—— 强工。把新型工业化作为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第一任务,积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加快构建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快速发展。 兴城。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引擎,按照高规格推动、高起点规划、大规模投入、大产业支撑的思路,对接大武汉,建设新黄冈。 强农。把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支撑,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兴文。把文化产业作为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深度挖掘、提炼、开发黄冈特色文化资源,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省委书记李鸿忠对此给予充分肯定:“黄冈提出‘双强双兴’,明确了发展目标,理清了发展路径。强工,以工业发展为主导,抓住了黄冈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兴城,跨过三台河,培育百万人口城市,有气势,有魄力;强农,就是把农业做大做强;兴文的‘兴’字不是简单地复兴传统文化,而是要把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赋予文化以时代灵魂,产生更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 按照“依托资源,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差异竞争”的总要求,全市11个县市区都明确各自不同的发展主题和主攻方向:黄州区建设市域发展的中心城,团风县建设临港经济的示范区,红安县打造跨越发展的代表作,麻城市勇担创新试验的先导区,罗田县构建绿色发展的先行区,英山县建设特色产业的主阵地,浠水县建设沿江开发的集聚区,蕲春县建成统筹发展的率先区,武穴市当好县域经济的排头兵,黄梅县建设改革开放的桥头堡,龙感湖创建循环经济的样板田。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全市上下要有时不我待的觉悟、舍我其谁的气概、摩拳擦掌的决心、开拓创新的智慧,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力推进黄冈老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刘雪荣在市委四届七次全会上向全体人员发出动员令。 宏图开启壮心在,苍天为我起东风。短短2年时间,750万黄冈干部群众不等不靠、先行先试,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佳作:跨越发展演绎“红安传奇”,沿江开发催生“浠水速度”,开放开发成就“小池模式”,干中求助赢取“城铁机遇”、民生为本衍生“遗爱追求”…… 201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658亿元,是四年前的2.6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6亿元,是四年前的2.5倍;地区生产总值1477.15亿元,是四年前的1.7倍,总量及增速均居全省第5位。 2014年,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麻城位居全省29个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功能区县市第一,红安县连续两年成为五快县市,浠水县进入三类县市区第一方阵,武穴市进入二类县市区第一方阵。 奋发争先的黄冈行动 2013年3月28日,黄冈首次召开千名企业家大会,启动“双强双兴”的建设抓手——“三大行动”。 “双百项目”行动。每年重点推进100个在建项目、谋划100个拟建重大项目。从项目策划、申报、审批,到开工、竣工、投产,全过程倒排工期、看表管理,一月一通报、一月一调度、一月一考核、一月一评比,形成项目推进的强大声势。 仅2014年,全市就谋划“双百”项目135个,85个进入全省“重大专项计划”;在建“双百”项目198个,完成投资612亿元。黄冈长江大桥、武冈城际铁路、黄鄂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通车,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49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 “招商引资”行动。全市围绕重点产业组建12个招商分局(各县市区相应成立产业招商分局),开展专题招商、专业招商、专项考核,实行“一个产业链、一个发展规划、一个工作目标、一名市领导挂帅、一个市直部门负责、一批市直部门参加、一个专班推进、一笔经费保障,一个办法考核、一抓到底”的“十个一”工作机制,招大商、提质效。 近两年全市共引进项目1014个,实际到位资金1021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88个。总投资37亿元的昆仑能源LNG项目建成投产,创造了国内规模最大、国产化程度最高、中国首个年产超百万吨LNG项目等26个“中国第一”。黄冈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工业项目、投资150亿元的晨鸣林浆纸一体化项目落地开工。 服务企业行动。创新落实“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要求,深入开展企业融资、企业用工、企业人才、转型升级、优化环境服务五大服务。 在企业融资服务上,实施企业上市工程、企业融资“壮腰”工程,发展A级以上信用企业100家,促成8家金融机构与1029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贷款授信额度326.9亿元。 在企业用工服务上,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企业用工信息库,对缺工达50人以上的企业实行专班服务。 在企业人才服务上,选派优秀企业家到清华、北大等高校接受专题培训,一批企业家进入湖北省123企业家培育计划。 在转型升级服务上,大力实施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13家企业被评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6家企业列入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全市各级政府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专项支持和引导企业改造升级。 在优化环境服务上,组织市直部门与重点企业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整合行政职能和社会服务资源,建成黄冈中小企业改革服务平台。 总投资10亿元的索菲亚定制家居黄冈项目,在“点对点、一对一”的“保姆式”服务下,半年时间,完成土方及支撑工程,是索菲亚全国5个基地建设中建设最快的。 全市上下营造的“企业家老大”的虹吸效应初显。昆仑能源、青江化工、中粮集团、宁波装备产业园、晨鸣林浆纸一体化等多个项目纷纷入驻,全市建成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55个,省级高新区3家,总面积22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3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97家,是2006年的2倍多,排全省第4位。 改革创新的黄冈活力 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的动力哪里来?黄冈的回答是:打造改革创新的“黄冈版”,通过改革和创新增强市场活力,增强基层活力,增强造血功能。 2014年,黄冈列出“363”重点改革项目计划,第一枪选中难啃的骨头——行政审批改革:“晒出”32家政府部门权力运行清单,清理68个部门52项非行政许可,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477项减至263项,在全国率先启动建立政府权力监管清单制度,市区基本建设项目收费实行一张表公布、一站式服务、唯一渠道减免缓的“一表制”,争创全省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程序最简、时间最短、收费最低、服务最优地区。 1年时间,全市“五类”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总量在武汉、宜昌之后居全省第3位,新登记7.3万户,增长24.3%,其中新登记企业增长138.3%。总量相当于“十一五”末的1.73倍。 招才引智,为经济发展注入最具创造性的活力。 2013年6月,黄冈全面实施市校合作。市长陈安丽多次率队拜访各大高校,与武汉地区28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以“一园八基地”为载体,新建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延伸平台43个,41项科研成果在黄冈转化。吸引1.5万名大学生实习实训、5000多名大学生来黄冈创业就业。 激发黄冈智慧,推动万众创新。全市建成市县两级创业孵化基地12个,入驻企业379家,引入珞珈梧桐、黄冈约瑟、高投天使三支创投基金。全省市州第二家开通淘宝特色中国·黄冈馆,420多家店铺入驻、汇聚1100多个品种的特色产品,2014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00亿元,增长70%。 一批批未来的企业家在黄冈走出事业第一步: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申阳带着图纸来到黄冈,很快,他制造的餐厅机器人走进了武汉餐厅; 余凡等三名大学生在创业孵化基地的一间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研发出一种功能性涂料,畅销全国; 两年前从黄冈师范学院毕业的90后大学生吴林军在基地开办了卓安消防有限公司,如今已身家过百万元…… 资金是经济的血液,改革让血液奔流。2014年,黄冈率先启动全省首家市州金融创新平台——大别山金融工程,推进政府、企业、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研究机构等五位一体、通力合作,打造“金融洼地”。当年,黄冈有2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实现了零的突破;“四板”挂牌企业新增48家,是往年总数的4倍,实现企业直接融资39亿元。武汉股权托管中心推出10个县域板块中,黄冈占有5席,位列全省第一。
|
© 2020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