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安丽:加强新时期国防动员能力建设
时间:2015-03-13 来源: 作者: [收藏] [打印] [关闭]
市长、市国动委主任 陈安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新形势下国防动员建设的根本遵循。作为革命老区,黄冈应当发扬光荣传统,以提高国防动员能力为目标,做好新时期国防动员工作。 一、国防动员能力是实现国家战略能力的重要保障 传统意义上的国防动员,是为应对战争需要而建立、发展起来并为军事斗争服务的。新时期国防动员,是为实现国家战略能力服务的。国家战略能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家“打仗”能力,而应理解为国家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不仅包括国家在战争状态下进行战争和赢得战争的能力,还包括在非战争状态下有效预防危机出现、控制冲突升级和遏制战争发生的能力。新时期国防动员,不仅具有“应战”功能,而且具有“应变”和“应急”等功能。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有利于国家战略能力在平时保持较高水平,并在需要采取战略行动时实现国家潜力向现实能力转化,为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综合安全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从军事应战方面看。富国与强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两大基石。当今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不可逆转,但“丛林法则”没有改变。一些西方大国对我进行战略遏制和围堵,我国周边领土主权争端、大国地缘竞争、军事安全较量等问题凸显,东海、台海、南海等问题交织,“藏独”、“疆独”、“台独”等本属于中国内政问题因外部势力插手变得更加复杂,国家安全形势复杂严峻。形势决定任务。习总书记2012年底视察广州军区时强调,要“坚持用打仗的标准推进军事斗争准备”;2013年初视察兰州军区时强调,“要着力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这对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也对国防动员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证明,准备越充分,战略越主动,军事越有保证。1991年海湾战争虽然只打了42天,但开战动员准备长达6个月。国防动员能力,是动员国家资源“潜在能力”迅速转化为军事手段的“实际能力”,是军事应战的强大战略能力。 从国家应变方面看。我国面临安全威胁,有军事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安全威胁,也有经济、环境、信息、资源安全和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非传统安全威胁涵盖领域更广泛,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不能以单一军事手段而需要运用综合手段加以应对。作为经济社会“稳定器”之一,强化国防动员应变能力建设,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国家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各种不确定性事件的早期监测预警体系,编制完善各级各类国防动员应变计划和预(方)案,设计完善快速高效的国防动员应变响应程序,组织实施针对性动员演练,通过国防动员系统的集中控制,统一调度,在应对各类不确定性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社会应急方面看。如非典等疫病流行具有突然暴发性,地震等自然灾害还无法早期预警。能否有效应对这类突发性事件,考量着国家应急体系的功能。5·12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美国精锐部队一位华裔士兵在他的博客中赞叹:“中国政府对大地震的迅速反应是空前的,三天内调运13万军警及物资设备到灾区。世界上,目前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三个国家,美国、中国和俄罗斯。而能在三四天内调派几百个医疗队到灾区的国家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作为国家应急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防动员能力建设,可以通过国防动员机制与危机应对机制有效衔接、国防动员体制与应急救援体制一体化建设,增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从海外维权方面看。海外维权是国家安全的延伸。随着对外开放扩大,我国在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的同时,资本输出也不断扩大,成为世界三大资本输出国之一。2014年我国对外投资突破千亿美元,已成资本净输出国。2013年底我国在国(境)外有2.54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资本输出将进一步扩大。2014年中国内地公民出境旅游、务工、求学者达到约1.15亿人次。维护国家海外合法利益和海外公民安全,既是国家的责任,也是国家战略能力的体现。利比亚危机,我国能迅速将3.6万名公民从利比亚成功撤回;载有包括154名中国公民的马航MH370失联,我国能紧急调动大量资源开展搜救,充分展示了国防动员能力在海外维权中的重要作用。 从国民教育方面看。战略文化意识即全民整体政治意识是国家战略能力的重要标志。卢梭说过,“只要有人谈到国家大事时说:这和我有什么相干?我们可以料定国家就算完了。”甲午战败,重要一点是当时日本整体战略文化意识高于以“莫谈国事”自警的大清朝。国防动员,可以增强全民居安思危意识和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强化和宣示全民卫国决心,对各种安全威胁具有拒止作用。 从军民融合方面看。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今天,国防动员既是国防建设的一部分,又是经济建设的一部分。作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调节器”,国防动员可以促进国家各类资源合理配置,使之既能满足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战略需求,又能满足促进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需要。国防动员能力建设,既有助于发挥经济建设对于国防建设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又有助于发挥国防建设对于经济建设的保障和服务作用,促进军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着力推进新时期国防动员“四化”建设 新时期国防动员,要坚持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深度融合发展方向,以能力建设为目标,扎实推进“四化”建设。 (一)推进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国防动员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密切相关的。在由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的进程中,国防动员就主要从“体能型”力量向“技能型”力量转变。在由机械化战争时代进入信息化战争时代,国防动员也相应从“机械型”力量转化为“信息型”力量。现代战争要求动员必须从注重数量规模向注重质量效能转变,着力实现国防动员体系信息化。当前,要结合“智慧城市”试点和“数字黄冈”建设,做好整合文章,加大信息技术军民双向转移力度,加快构建联通各类国防动员信息资源的协调机制和技术平台,确保需要时能拿得来、联得通、接得上、汇得准。 (二)推进国防动员实战化建设。有人把动员和作战比作弓与箭的关系。作为战争之弓,只有强化其韧性、强度,提高与作战需要的匹配度,才能够将战争之箭射得更准、更远。国防动员,要按照“军队提需求、国动委搞协调、政府抓落实”的要求,积极探索与军事斗争和应急准备相匹配的力量体系。一方面,要完善实战化方案计划。加强军事需求、动员任务的研究,摸清我市国防动员潜力,建立完善潜力数据库,系统修订各类动员预案和保障计划,使之与作战预案相衔接。另一方面,要加强实战化演训研练。重点在交通、能源、通信、城建、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贯彻实战需求,优化战略物资品种、规模和储备,确保随时动、立即用。 (三)推进国防动员法治化建设。我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建设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要狠抓落实。一方面,立足新形势,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国防动员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法律责任,形成纵向分级、横向分类的法律责任体系,使各级都能依法履行国防动员职责。另一方面,运用法治思维解决好国防动员建设中的矛盾问题,提高国防动员法治化水平。自觉将应急应战演习训练、军事设施保护、战备工程建设、军事秘密安全等方面以及战备训练、应急应战等环节纳入法治轨道,探索依法加强军民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四)推进国防动员一体化建设。按照“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要求,寓国防动员建设于经济建设之中,统筹国防动员与经济建设,实现国防动员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一是推进指挥机构高效权威一体化。要将推进国防动员体系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有序衔接和渐进融合,作为今后我们的工作重点。二是推进信息动员发布一体化。信息动员作为国防动员效能的“倍增器”,作用越来越突出。要高度重视社会信息动员,注重对各类媒体平台的整合利用,推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公开透明,形成与媒体和公众及时直接的信息交换,充分激发民众理性参与的热情。三是推进供需对接一体化。要强化“供需对接、精确动员”的理念,完善重大应急行动协调机制,确保动员需求准确、规模适度和供需对接。 三、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营造浓厚氛围。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湖北省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法律规章,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党中央和习总书记关于国防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强化领导干部的国防建设意识和富国强军理念。按照“一年突出一个重点、覆盖一次全民”的思路,抓好“国防教育月”活动。注重发挥黄冈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宣扬老区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国防、支持国防、踊跃参军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基层基础。抓好国防动员工作,重心在基层,落实在基层。要按照“体制机制更完善,后备力量更管用、物力准备更充分、基础设施更配套、战时指挥更顺畅”的目标要求,把工作和力量更多向基层倾斜。进一步优化调整民兵布局结构,加大预备役编组力度,按照“就地就近、专业对口、区域协作、联训联演、军地协同”原则,狠抓应急、支援、储备三支队伍建设。认真执行国动委例会、请示报告、联络员定期协调等基本制度,创新完善国动委主任述职、任期目标考评等组织措施,建立确责、履责、问责的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国防动员工作良性运转。 (三)搞好统筹兼顾。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国动委桥梁纽带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贯彻国防建设需求,使国防动员建设项目立项、设计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规划布局的协调性、建设进程的同步性和资源利用的有效性。要把国防动员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之中,切实使人民武装动员、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科技信息动员等在对应的经济领域得以落实。
|
© 2020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