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香人大

千年黄州

时间:2020-05-26  来源:  作者:刘雪荣   [收藏] [打印] [关闭]

刘雪荣
(2011年11月12日,根据录音整理)

  千年, 是一个概数,可以说是一千年,也可以说是两千年,还可以说是七千年。“黄州”不是指现在黄州区的黄州,而是古代的黄州府,指蕲黄合一以后的黄州以及蕲黄并治时期的蕲州和黄州,甚至还包括已经通过行政区划变更出去的一部分。

  我从数字的角度对黄冈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做了一个高度概括,便于大家理解和记忆。这种研究角度可能比较偏,不是专业的学术研究,属于另辟蹊径。我在上次黄冈讲坛讲《人间绝版苏东坡》时,也用了8341、123456,3起3落等一组数字来概括苏东坡的一生大家很快记住了。

  中国古代分为九州,九州中的荆州和扬州将黄州一分为二,以巴河为界,巴河以西属于荆州,巴河以东属于扬州。春秋战国时期,黄冈处于吴头楚尾,吴国和楚国的边界大体上也以巴河为界。有时候楚国多一点,有时候吴国多一点。春秋末期,吴国强盛以后一直打到楚国的都城郢都,最后郢都也被攻克了。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在这里此消彼长、互相融合,因而黄冈的文化就具有两重性。学者向绪成在《试论黄冈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有一个结论“黄冈地区处于长江中游江汉文化区和长江下游江淮文化区交汇地带”。我国当代考古泰斗、中国考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苏秉琦先生也有一个结论“鄂东地区是古代东西南北文化荟萃之地,不仅因为黄冈地处长江中游,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水乳交融,而且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也在这里交汇”。这表明黄冈文化不仅具有东西两重性,而且具有南北两重性。东西两重性是指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交汇,南北两重性是指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融合。这是研究、分析、看待黄冈文化现象的一个基点。

“十归”,是指在国家分裂时期,黄州曾经属于十个国家。

  国家统一的时期,黄州属于一个朝代、一个国家。国家分裂的时期,黄州就曾分别属于十个不同的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黄州地处吴头楚尾,越、楚交替控制黄州地域。春秋中期以前,黄州地域以越为主体;春秋中期以后,黄州地域逐渐以楚为主体。后来,吴国勃兴于南方,与强大的楚国一争雌雄,发生了柏举之战,大败楚军。

  三国时期(220年至280年),黄州处于吴国和魏国的交界地,或属吴或属魏,动荡不定、归属不定、边界不定。赤壁之战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慢慢发展壮大;孙权雄踞江东;刘备通过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后占据西蜀。形成魏、吴、蜀“三足鼎立”格局。

  南北朝时期(420年至589年),黄州先属南朝后属北朝。南朝是南方汉族政权,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先是北魏,后分为东魏和西魏,之后是北齐、北周。南北两朝对峙,其分界线就在大别山一带。南朝的宋、齐、梁时期,黄州属于南朝,到陈朝时,北齐和北周已经很强大了,战争打得不可开交,最后陈朝战败,黄州就归属北周。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黄州发生了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北周将南司州(今黄陂)改名为黄州,将罗州改名为蕲州,蕲州和黄州同时得名,至今1432年。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至960年),黄州先属南唐后属后周。在唐朝至宋朝之间有一个53年的分裂期,即五代十国。中原经历了从后梁到后周时间上接续的5个朝代周边十个诸侯割据。黄州先属于“十国”里的南唐,后南唐战败,将黄州割让给后周,黄州就归属“五代”里的后周。

  南宋时期,黄州属南宋,后金、元大举南下,黄州被金和元占领。北宋经过靖康之乱,金军攻克东京(今开封),将徽宗、钦宗俘虏北撤,北宋灭亡。公元1127年,钦宗的弟弟赵构在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王朝。南宋时期金兵大举入侵南下,接着,蒙古铁蹄又踏遍黄州,人民生灵涂炭。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河南江北行省:黄州路、蕲州路区域范围

“两州分合”,是指黄冈历史上曾发生的两次重大行政区划变更就是蕲黄并治和蕲黄合一。隋开皇三年(583年),朝廷鉴于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有名无实,为了便于统一和管理,在鄂东地域只设蕲州和黄州两个州,其余诸郡尽废,这样就形成了蕲黄并治格局。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蕲黄合一,蕲州和黄州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蕲、黄两州州府所在地先后经历过重大变迁。蕲州的前身罗州城在现在漕河镇境内的蕲水与京九铁路交汇处。1262年,罗州城被蒙军攻克,被迫迁至江边建蕲州城。黄州经历的变迁更多,最开始黄州是在黄陂的南司州,后迁至麻城的衡州城、新洲的南安城、再到禹王城,之后又迁至黄州宋城,最后迁至明代修建的黄州城。

  清朝嘉庆25年(1820年)湖北:黄州府区域范围

  现在的黄州城墙是明朝修建的,建设了17年,城内面积1.42平方公里,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四个城门:一字门、清源门、清淮门、汉川门,现在都用来作为社区的名字。由此可见,蕲黄并治从583年到1378年一共795年;蕲黄合一从1378年到现在,一共663年。蕲州在沿江平原,物产丰富,是上等州;黄州比较贫穷,是下等州。用今天的话说,蕲州属于第一世界,黄州属于第三世界。当年苏东坡被贬黄州,大发感慨:“黄州真在井底”。从人口上看,黄州人口大体上只有蕲州的一半。唐初蕲黄二州总人口约6万,北宋初期约32万,明洪武年间约64万,清乾隆年间约74万,清光绪年间达到400 万,现在黄冈有740万人。

  解放以后,黄冈地区曾经是一个很大的地区。1953年黄冈下辖14个县。1958年,大冶划归黄石,1965年阳新划入咸宁,后又属黄石,1983年新洲直奔武汉,1983年鄂城县设立地级鄂州市。这样蕲黄合一的整体就变成现在带一个缺口的地图。这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地图很有意思,就如同一把折叠扇,黄州在扇把上,县市区分布在扇面上;以黄州为圆点,以距黄州最远的一个地方为半径画一个圆,其他三个离黄州最远的点也都在圆弧上。

“四戏”,是指楚剧、汉剧、京剧和黄梅戏。这四种戏的源头都在黄冈,形成了”四戏同源”的独特文化景观。黄梅戏发源于黄冈,大家都知道。但要说楚剧、汉剧和京剧也发源于黄冈,有人可能云山雾罩。为此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发源于黄冈的一些戏曲元素、遗传基因。只有把这些基因、元素弄清楚,才能够追根溯源。黄冈人在生产生活中比如插秧、薅草、采茶时,形成了插秧歌、薅草歌和采茶调等一些最原始的音乐素材,其基本元素有三种。一是哦呵腔。北宋苏东坡来黄州后,听到老百姓唱一种很奇怪的调子。他说:“余来黄州,闻黄人二三月皆群聚讴歌,其词固不可分,而其音亦不中律吕,但宛转其声,往返高下,如鸡鸣耳。”因为其声像鸡打鸣一样也叫鸡鸣歌。

  浠水县有一位80多岁的老艺人吴世华,倾其一生精力,编写了《浠水哦呵腔唱功艺术》。这说明哦呵腔的主要元素在浠水县一带,进而影响到鄂东地区。哦呵腔的特点是,人声帮和,锣鼓伴奏,里面用了很多“啰一哟一呵”等帮腔衬词。哦呵腔是花鼓戏的基本素材。荆州花鼓戏就有一个曲牌名叫蕲水调,蕲水就是浠水。我从小对荆州花鼓戏耳濡目染,情有独钟。后来到潜江工作,湖北省实验花鼓戏剧院就设在那里,对花鼓戏又有了更多接触和了解。现在在黄冈工作就琢磨花鼓戏腔调的来源,发现其实花鼓戏的源头之一就在黄冈。虽然很多花鼓戏调子我记不清了,但还有一个非常耳熟的,我给大家示范一下:前面一句是独唱,后面是众人帮腔,即”咿呀一呵一哟,哟一哟一咿儿哟一呀呵咿呵一咿呀嗨。”第二种基本元素叫二黄。二黄腔来源于黄冈、黄陂。当然关于二黄,学术上有不同的说法但专家最认同、引用最为广泛的是指黄冈、黄陂。黄冈、黄陂就是古代的鄂东地区。三是采茶调。这是黄梅戏的原始素材。哦呵腔、二黄、采茶调都是戏曲的基本元素。就像盖房子要有水泥、钢筋、砖头一样戏曲艺术就是由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生命由细胞组成,这些基本元素就是戏曲的细胞,有了这些基本元素才有成熟的戏曲。

我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四戏同源”的四个数学等式:哦呵腔+黄陂孝感方言及音乐=楚剧;二黄+西皮=汉剧;汉调+徽调=京剧;黄梅采茶调+安庆方言及民间艺术=黄梅戏。这四个等式很简洁,表明“四戏同源”。楚剧、汉剧、黄梅戏中,黄冈的元素、遗传基因各占二分之一,有一半的血统;京剧中黄冈的基因占四分之一,有四分之一的黄冈血统。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等式:哦呵腔+黄陂孝感方言及音乐=楚剧。哦呵腔后来有两个走向,以举水为界,举水以西演变为西路花鼓戏,举水以东保留为原生态的东路花鼓戏。西路花鼓戏就是楚剧的前身。东路花鼓戏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麻城有个东路花鼓剧团,省人大代表陈顺银就是东路花鼓戏的主角和代表。

  第二个等式:二黄+西皮=汉剧。发源于黄冈、黄陂的二黄往武汉方向传播,而发源于秦岭汉中一带的西皮,顺着汉水经襄阳到武汉,在武汉西皮和二黄结合,就形成了汉剧。西皮和二黄是两种风格完全不同的音乐素材,二黄委婉深沉,西皮高亢激越。大家从阿宝的演唱中就可以感受到,陕北的调子高得不得了,一般人唱不上去。这两种音乐风格原本是很单调的,合在一起后表现力就非常丰富,能够表现不同的情绪、不同的题材,极大地扩展了戏曲的表现力,满足了南北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京剧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第三个等式:汉调+徽调=京剧。清朝乾隆年间,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进京,并在北京立稳了脚跟。同时,来自鄂东地区唱汉调的老艺人谭鑫培(江夏人)、余三胜(罗田人)等,听说徽班在北京发展得很好,也到北京“北漂”。唱徽调的徽班和唱汉调的鄂东艺人在北京慢慢地唱到一起了。罗田人余三胜将徽调和汉调结合,迅速脱颖而出,唱成了春台班的台柱子。余家祖孙三代都是京剧界的泰斗。第一代余三胜,是京剧的奠基人之一;第二代余紫云,工花旦、青衣,位列“同光十三绝”之中;第三代余叔岩,是“余派老生”的创始人。所以今年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武汉举行,开幕式晚会就叫“凤还楚天”。老艺术家们激动地说“我是朝圣来了,回老家来了,回到了京剧的发源地。”其实,“凤还楚天”中的楚天并非泛楚,而主要是指鄂东地区。由此可见,黄冈是京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第四个等式:黄梅采茶调+安庆方言及民间艺术=黄梅戏。黄梅戏大家很熟悉。毛主席说“黄梅戏是被大水冲到安徽去的。”的确,当年长江洪水经常泛滥,黄梅人为了谋生就逃难到安徽的安庆。黄梅人带去的采茶调与当地方言和民间艺术结合,慢慢就演变成了黄梅戏。因此,黄梅戏是湖北和安徽共享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发源于黄冈,发展于安庆;在湖北出生,在安徽长大成人。讲到黄梅戏不得不提及一个特别重要的人物一一桂林栖,他对黄梅戏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桂林栖是黄梅杉木乡人,1938年任黄梅县委书记,后来任安庆地委书记、安徽省委宣传部长、安徽省委副书记。他在安庆当地委书记时,因为对黄梅戏太熟悉太爱好,所以大力培养人才、积极组建剧团,给黄梅戏极大的支持,黄梅戏慢慢发展壮大了。在任安徽省委宣传部长、省委副书记时,力主拍摄了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大江南北引起轰动,黄梅戏一下子闻名于全中国全世界。有一位老艺术家深情地说“没有桂林栖的重视和关怀,就不会有今天的黄梅戏”。从这个意义上说黄梅戏的发展也是因为有黄梅人的支持才有今天,黄梅戏与黄冈是密不可分的。

“两祖”,是指佛教禅宗的四祖寺、五祖寺两个祖庭。四祖寺建于唐朝的624年,五祖寺建于672年。黄冈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素有“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之说。我们首先简要回顾一下佛教禅宗的历史。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迦叶之后一直传到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菩提达摩从印度来到中国富山少林寺,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后经历了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到六祖以后,佛教禅宗就不再单传。菩提达摩到中国后,曾经作过一首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中国佛教禅宗一共六位祖师、六座祖庭,黄冈就产生了两大祖庭、三位祖师,这是非常奇特的现象。两位祖师倡导、实践、开创了农禅双修、农禅并重的新风。过去佛教僧人,一僧一钵,云游四方,随缘而驻,不仅漂浮不定,没有保障,而且形单影只,不利于佛教的普及和传播。后来四祖开辟祖寺,几百人、几千人在一起修行,广施佛法,普度众生,边劳动边修行。这是佛教史上的重大变革。

五祖弘忍(602年——675年),黄梅县人。五祖在传六祖时,遵循任人唯贤、择优录取的原则。他让弟子们写偈语,以分辨悟性高下。当时首座弟子神秀偷偷在佛堂南廊下写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看后不语。入寺只有八个月的慧能知道后,就依照他的格律写了另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家想啊,佛教的最高境界是“无”,一有一无,高下立辨。五祖就用手杖在地下碓了三下,慧能明白,当夜三更来到方丈室。五祖用袈裟围成一个圈,秘密传法,将衣钵传给慧能,使之成为佛教禅宗的六祖传人,并让他连夜从黄梅渡江赶往南方。神秀一派的弟子得知这个情况后,一路追杀到广东。六祖慧能只好隐姓埋名16年,藏匿于猎人队中,39岁时在广东韶关创建了六祖寺。有一部电影《木棉袈裟》讲的就是这段故事。通过这段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六祖坛经》是佛教禅宗的一部经典,全书共十品,2万多字,记录六祖慧能的生平活动和机锋对答。国学大师钱穆将《六祖坛经》与《论语》、《孟子》并列为探索中国文化的经典。可以说,六祖是禅宗的集大成者,他将禅宗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禅是什么?有道是“千年暗室,一灯自明”。诗人说“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就是禅。神秀和慧能一南一北,开创了中国佛教的南顿北渐。神秀传承的北宗是渐悟,如同数学的正余弦波,慢慢地修行、慢慢地醒悟。神秀大师后被武则天奉为国师。慧能传承的南宗是顿悟,顿时豁然开朗,醍醐灌顶,如同物理学的脉冲波。所以说,黄冈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发源地。黄梅近年举办的湖北黄梅禅宗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全国的高僧大德都来参加,说明黄梅在佛教界地位极高、影响极大。

“八进两出”,是指黄冈的移民史。黄冈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移民史。历史上曾经八次大规模地移进移民,两次大规模地迁出移民。第一次是公元前255年,楚国先灭鲁国,顺带灭掉了鲁国的附属国邾国(今山东邹县),将邾国的君民迁入黄州,并在江边修筑邾城,就是现在的禹王城。第二次是47年,朝廷移徙巴人“南郡蛮”。巴人是生活在宜昌、恩施、重庆、四川等长江流域一带的一个民族。这个民族彪悍勇猛,能征善战,不服王化。47年,巴人叛乱,朝廷统兵镇压。

  叛乱平息后朝廷实施分而治之之策,将叛乱的7000多巴人迁徙到黄州。第三次是朝廷移徙巴人“巫蛮”。公元101年,生活在今鄂西川东的“巫蛮”叛乱,朝廷再派兵镇压,“巫蛮”失败请降。朝廷再次将巴人迁移到倒、举、巴、浠、蕲五水流域,成为 “五水蛮”。巴人移徙黄州后披荆斩棘,攻城略地,逐渐成为黄州的主导力量,直到唐朝中叶,作为一个整体民族才慢慢消失。“五水蛮”的血脉今天传承在黄冈人身上。这也是巴河的由来。第四次是西晋末年的流民南迁侨置。西晋末年,豫州民众与土族为躲避“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战祸,背井离乡迁入黄州。“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年间,晋武帝司马炎大封宗室,希望分封王能辅佐自己,但八王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混战,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藩政叛乱。“五胡乱华”,是指北方的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少数民族趁中原西晋王朝衰弱空虚之际,大举南下,建立了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胡人国家,开启了五胡十六国。第五至第八次大规模移民是四次江西填湖广。最早两次是南宋时期,因为南宋与金、元打仗,致使人口锐减朝廷不得已在1133年和1173年两次大规模从江西移民到蕲黄。三是元末明初时期,江西战事频繁,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江西打得昏天黑地,江西民不聊生,就迁移到因打仗导致人口剧减的蕲黄。四是明末清初,也是因为战乱、自然灾害,江西人为避难逃到蕲黄。所以很多黄冈人都说自己祖籍在江西,原因就在于此。

“两出”,是指两次湖广填四川。湖广填四川是非常著名的移民历史,其主体来自黄州。元末明初,罗田人徐寿辉建立了天完国,和元朝打仗,难民苦不堪言,就逃往四川。徐寿辉的部将明玉珍率队西征川蜀,又带去了一支黄州人。明末清初,张献忠在麻城招兵买马5.7万人,直接带到四川去了。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朝廷颁诏移民,蕲黄百姓奉旨入川。麻城孝感乡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发源地”之一。波澜壮阔的移民史就好比一条历史的长河,江西在上游,四川在下游,麻城是一个中转站、大本营。孝感乡不在现在的孝感市,而是麻城古代的一个乡。当时麻城有四个乡,其他三个在山区,只有孝感乡是平原乡,包括现在麻城的中馆驿、宋埠、顺河以及红安、新洲、黄陂等在内的整个麻西南平原地区。这里有良田沃土,交通便利,便于生存和发展。现在四川、重庆两省市近1亿人,随便问一问他们的老家是哪里?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人都会说是湖北麻城孝感乡。近年来,很多四川重庆人怀着虔诚的心来到麻城寻根问祖寻找他们的精神家园。为此,麻城在举水河畔建立了孝感乡移民始发地纪念碑,正在筹建麻城移民文化园。四川、重庆现在能找到很多麻城的文化遗迹,保留很多麻城会馆,四川清音中还有麻城调。

“千六名人”,是指黄冈名人灿若繁星,一共1600余人。其中进士944人(5名状元,61人官至二品以上);举人中的杰出者192人(举人3985人);近现代名人466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文化现象。明朝黄冈进士占湖北的39%清朝时占35%。如果以州府为单位排名,明清两代黄冈进士总量在全国排第五位,仅次于杭州、福州、苏州和北京。《湖北历史名人》中的三分之一是黄冈人。中共一大代表13人,黄冈就占了3位(董必武、陈潭秋、包慧僧)。北京中华世纪坛收录了40位中华历史文化名人,黄冈有李四光、李时珍、毕昇3人。1955年至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的将帅1613位,黄冈有102位占了6.3%。黄冈遍地是英雄,遍地出豪杰,真正是人杰地灵啊!刚刚出台的《黄冈名人文化建设规划》中列举了100位文化名人,有科学文化巨匠毕昇、李时珍、李四光、闻一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开国将帅董必武、李先念、陈再道、王树声国学哲学大师熊十力、汤用彤、徐复观,文学家胡风、黄侃、废名、叶君健,思想家程颢、程颐,客籍名人苏东坡、李贽、于成龙等等。程颢、程颐开创了程朱理学,是唐宋明清的正统思想,红安二程镇就是因他们而得名。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福建泉州人,在红安、麻城客居讲学二十余年,追求自由和思想解放。于成龙是清朝“天下廉吏第一”,曾在黄州任四年多的知府,官至直隶巡抚、两江总督,权倾一世。

“六千遗址”,是指黄冈历史遗址遗迹星罗棋布。黄冈现有遗址遗迹5768处,文物11.7万件,文物保护单位675处,排全省第一。

  目前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黄梅县张山遗址,距今约四万年,位于黄梅县杉木乡小溪河与古角河交汇处。什么叫旧石器时代?就是人类出现到距今一万年以前的漫长时期;什么是新石器时代?就是距今一万年至史前时期。黄冈境内有50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000至4000年。下面,我们来考察几处遗址。

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中华第一龙——黄梅卵石摆塑龙,位于黄梅县张城村焦墩遗址,距今6000年。它是古代先民在预先铺好的红烧土台面上,用色彩各异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按照构想设计好的图案精心摆塑而成的一条巨龙。说明长江流域也以龙为图腾,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二是螺蛳山遗址。螺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很了不起,在黄州区堵城镇螺蛳山,1956年发现,经历三次发掘,出土大量文物。

三是禹王城遗址。禹王城遗址距今约2300年。我曾经沿着城垣披荆斩棘走过一遍,东边还隐隐约约能看到城墙的影子,南边总体上保存比较好,西边全是坟,北边基本看不到了。据当地群众讲,他们小时候城墙还很高很宽,后来慢慢地变低变小,现在基本没有了。

四是罗州城遗址。罗州城在蕲春的漕河镇蕲水和京九铁路交汇的地方,历史上曾经存在1500年(从公元前201年到1262年),1262年蒙军大举攻城,基本变成废墟。

五是柏举之战遗址。麻城阎家河镇有座柏子山,山上有座唐代修建的柏子塔。在柏子山与举水之间,曾经发生过著名的吴楚柏举之战。阎家河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阎伯屿,是唐朝进士,曾任洪州都督,多有惠政。阎伯屿为什么重要呢?因为没有阎伯屿就没有王勃的《滕王阁序》,《滕王阁序》太有名了,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太有名了。 671年,阎伯屿重修滕王阁,修完后遍请文人雅士搞开业庆典。阎伯屿先让自己的女婿写一篇文章,想在庆典宴会上推出,使之脱颖而出。谁知初生牛牛卖不怕虎的王勃,听说要为滕王阁作序,文思泉涌,提笔挥毫“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宏篇巨著《腾王阁序》就这样诞生了。阎伯屿到底爱才,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将女婿的文章搁置,推出王勃的《腾王阁序》,一直流传至今。麻城阎家河还有阎伯屿夫妻合葬的墓。我所讲的这些遗址我都亲自踏探过,都用脚步丈量过,现状堪忧,亟待保护。

“十六大战”,是指黄冈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十六次重大战争。黄冈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历了许多次战乱。一是吴楚柏举之战。春秋末期,吴国不断强大,慢慢与强大的楚国分庭抗礼,以致兵戎相见。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命孙武和伍子胥率领三万大军和楚国二十万大军战于柏举之间的阎家河,楚军大败。这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孙武和伍子胥是什么人啊,是“超级猛男”。孙武是《孙子兵法》的作者,什么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高招都是他发明的,跟他肯定玩不起。伍子胥本是楚国人,楚平王杀了他父亲,他一气之下技奔吴国,为报杀父之仇,带兵攻入楚都,将楚平王的尸体拉出来,鞭尸三百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伍子胥鞭尸”。二是赤壁之战。208年,曹操率八十万大军(实际二十三万)南下,和孙刘联军打仗。这场战争不仅决定了双方胜负,而且决定了中国历史进程。中央电视台2008年在黄冈拍过《走遍中国》,里面的证据和结论是,赤壁之战就在黄州。文学家也说赤壁之战在黄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关于赤壁之战是以黄州为背景展开的。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杜牧当过黄州刺史,他写的《赤壁》说:“折载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三是唐末五代军阀混战(876年至878年)。晚唐之际,王仙芝、黄巢率众起义,纵横海内,声势浩大。王仙芝战死在黄梅,黄巢一直打到长安。黄巢曾在长安屡试不中,很是郁闷。后来在长安做了皇帝,春风得意之际写了著名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四是南宋抗金(1129年至1144年)。靖康之乱后,北宋灭亡。南宋统治了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蕲黄是江淮之间的军事屏障。金人大举南侵,战争极其惨烈。民族英雄岳飞率大军在蕲黄抗金,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从前线召回并杀害。后来岳飞的儿子岳震、岳霆留在黄梅继续抗金。黄梅现在还有岳震、岳霆的后代,黄梅、武穴一带的岳家拳就是他们传承下来的。岳飞在这期间写成了《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五是罗州城保卫战(1121年)。金军首先攻陷了黄州,然后集中十万精兵攻打蕲州,日夜强攻,南宋军民坚守了20余日,最后沦陷。罗州城保卫战是极其惨烈的一场战争。六是抗御蒙军(1236年至1259年)。蒙古大军灭金后,继续南侵,蕲黄又成了南宋抗御蒙元的国防前线,黄州成为“军事州”,蕲州成为“防御州”。抗御蒙军入侵的主要军事措施有三条:其一修筑关隘。黄冈现在还有很多叫“关”的地名如麻城的黄土关、木陵关、虎头关、白沙关、大城关等等。其二广建寨堡。在大别山上广修寨堡,以致山寨林立。其三固守城池。就是筑好城墙,坚守在城里。七是天完国(1351年)。为什么叫“天完”?在“大”字上加一横,就是“天”,在“元”字上加一个宝盖,就是“完”,“天完”就是打倒大元的意思。罗田人徐寿辉在天堂寨揭竿而起,两个月就占据了蕲黄,两年发展为百万雄兵,后来在浠水清泉寺做了天完国皇帝,清泉寺变成了国都。徐寿辉的几员大将陈友谅、倪文俊,一个杀一个,倪文俊被陈友谅杀死,陈友谅又杀了徐寿辉,最后天完国亡于内讧。八是李自成挥师蕲黄(1634年)。明崇祯七年,李白成率军人驻蕲黄,生灵涂炭。九是张献忠进驻蕲黄(1643年)。李自成离开蕲黄后,张献忠接踵而至,大开杀戒,攻陷蕲州城及各县城,毁荆王府。十是蕲黄48寨抗清(1653年至1674年)。清朝初年蕲黄民众具有强烈的抗清意识,建立山寨300余座,其中著名的48处。清廷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对蕲黄山寨大举 进剿,许多山寨相继被踏平。十一是太平军捻军(1853年至1867年)。太平军也是在蕲黄与清朝分庭抗礼,进行了激烈的生死较量,这里有一场重大战役——田家镇战役。翼王石达开准备打到武汉去,清军在田家镇阻击,最后清军惨败。十二是黄广战役(1938年7月至10月)。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武汉会战的一场重要战役。李宗仁、白崇禧指挥的第五战区数十万军队,在田家镇长江上阻击日军进入武汉,与日军十二万精锐部队打了一场恶战,重创日军。所以历史上长江田家镇处曾经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战争。十三是鄂豫皖根据地与红四方军。这个时期发生了黄麻起义、黄安战役和四次反围剿等等,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十四是中原突围(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国民党30万大军包围了中原军区部队,实行封锁,制造事端,中原军区各部队被迫突围。十五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跃进大别山,同时,国民党军队实施“追歼围攻”计划。刘邓大军共歼敌3万余人,解放县城24座,建立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中原战场,揭开了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的序幕。十六是鄂东解放及渡江战役(1949年)。黄冈的县城都是在1949年3至4月份解放的。渡江战役在全国有两个战场,一个是从湖口至江阴一个是从团风到武穴。团风至武穴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渡江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回顾一下黄冈的战争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蕲黄地区一直深受战争的苦难,百业凋敝、元气大伤;二是黄冈人民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英勇善战、可歌可泣,具有光荣的优良传统。

黄州府区域范围
黄州赤壁 摄于1932年中秋

“十六城池”,是指黄冈历史上的十六座城池。一是邾城(公元前255年至339年),春秋末期,楚宣王灭邾,迁其君民于黄州筑城,名邾城,东晋咸康五年被后赵军队一把火化为灰烬。二是寻阳城(公元前206年至412年),存在600多年,先在黄梅县蔡山镇,后来搬到九江去了,在遗址处还有一口古井。三是罗州城(公元前201年至1263年)。存在的时间最长,约1500 年,1263年被元军毁掉,后来迁到现在的蕲州镇重建。四是西陵城(西汉初,江夏郡治)。西陵城在现在的新洲。五是西阳城(329年至573年)。在黄冈市区的长江边上。六是蕲阳城(448年至559年)。在蕲春县八里湖的土门,存在了将近 100年。七是黄州城。黄州城经历了多次搬迁,黄州宋城是夯土墙。现在的黄州城遗址是明朝1386年修建的。八是蕲州城。现在的蕲州城是元朝1272年建的,明代1408年进行了重修。九是黄梅县城(明朝1466年)。十是罗田县城(1479年)。十一是英山县城(1499年)。十二是麻城县城(1499年)。十三是黄安县城(1563年)。十四是蕲水县城(1575年)。十五是广济县城。十六是荆王府(1445年至1643年)。荆王是明代朱元璋的嫡系子嗣的王府。明太祖曾孙、仁宗六子朱瞻堈以亲王身份被封为荆王在蕲州建了荆王府,荆王传了10代,历时198年最后张献忠攻克蕲州后屠城,将荆王府毁了。和荆王府有关的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吴承恩,《西游记》的作者,他曾任荆府纪善,在荆王府写了《西游记》的后十三回,后十三回里面很多地名、方言都和蕲春有关。

© 2020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