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代表风采

省人大代表何登明:让“荆楚绝技”走向世界

时间:2022-04-20  来源:  作者:   [收藏] [打印] [关闭]

何登明工作中

2022年北京冬奥会召开,来自湖北蕲春的“荆楚绝技”管窑木叶盏入选冬奥会的特许商品店,由此走向全世界。省人大代表、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何登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的执着追求终于有了回报。

持之以恒追求“木叶天目绝技”

刻有冬奥会会徽的管窑木叶盏口径约12厘米,高约4.5厘米,是将天然树叶烧制于黑釉瓷盏中制成的,是宋代典型的斗笠碗造型。“木叶盏中的天然树叶采用的是桑叶,代表中国友好和包容,展现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何登明说。

大自然中飘落的一片叶子,经何登明之手藏入木叶盏之中,生命便得到永恒。来自大自然的真实树叶,为什么经过千度高温的烧制,没有灰飞烟灭,而能如此真实地呈现在盏中?这就是失传千年的宋代吉州窑“木叶天目绝技”。

在管窑出生长大,14岁随父学习传统制陶技艺,把一生献给陶艺的何登明,痴迷于“木叶天目绝技”,一直想烧制出管窑木叶盏。然而谈何容易?

树叶的燃点在三百摄氏度左右,而烧陶器的温度在一千三百度左右。烧制的时候,须根据不同叶子的情况,决定不同的附着技巧,调制不同的釉料,应用不同的烧法,在配合烧制的窑压、气温、火候等等,精准掌控,才能烧出质感绝佳的作品。

多年来,何登明查阅史料,走访名师,寻找关于木叶盏制作技艺。练泥、揉泥、拉坯、晾干、洗坯、素烧、冷却、出窑、上釉……经过70多道工序,取土、制坯、上釉、调节窑温,也不知道经过多少次的试验,终于成功地用古老的方法烧制出木叶盏,让“木叶天目绝技”在管窑得到了再现。

金秋时节,落叶满地。一有空闲,何登明总爱到树林里“寻宝”。一整天低着头、弯着腰,一片片的对比、一片片的筛选,他却不觉得劳累。“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就不会有两只相同的木叶盏,我要寻找特别的树叶,烧制出漂亮的木叶盏。”何登明憨厚地笑着说。

走在何登明制作的陶器陈列室,好像走在一个陶艺的殿堂。茶器、花器、摆件等琳琅满目,最多的还是各色胎质坚致的木叶盏,莹黑色、紫色、咖啡色……盏中叶子茎脉清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木叶盏代表着管窑手工制陶非遗技艺的制作水准,是中国陶文化之经典。2022年4月13日至15日在武汉国博中心,木叶盏亮相“武汉建博会”。

传承发展“荆楚绝技”    

管窑镇素有“窑州”之美誉,制陶历史悠久,是湖北省著名的日用陶和工艺陶产区之一,与汉川马口窑、麻城蔡家山窑并称湖北三大民窑。鼎盛时期有上万名制陶工人,是知名的陶器之乡。管窑陶艺是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蕲春管窑手工制陶技艺”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但后来由于市场原因,窑工出走、窑棚倒塌,繁华陶业一片沉寂。

一直在外打拼的何登明于2015年在管窑镇政府的盛情邀请下,放弃了广州的高薪工作,回到故乡创业,希望把管窑陶艺传承下去。

回管窑镇后,他一边在湖北民窑陶艺股份有限公司任技术总监,一边开工作室潜心钻研创新陶艺技术。在工作室侧院的一间屋子里,立着一台电窑、一台气窑,他在这里试验烧制各种陶器。从练泥、拉坯到烧制,他都亲力亲为。“管窑镇的祖祖辈辈依托当地赤西湖底丰富的陶土资源,烧制日用陶器,难有突破;我回家乡后希望能提升管窑陶器品质,让管窑陶器成为艺术品,复兴管窑镇制陶业。”

作为省人大代表,何登明单独或与其他代表联名连续几年提出了关于传承发展管窑陶艺的建议。2018年提出《关于传承发展管窑手工制陶技艺的建议》,建议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倾斜,使管窑陶艺文化能够不断有新的突破,不断趋向规模化等。2019年提出《关于做好传承保护发展我省手工制陶技艺的建议》,建议实行“师徒制”、校企合作,实现人才资源互通互助,加大人才培养和传承人队伍建设的力度等。2020年他提出了《传承非遗技艺弘扬楚陶文化的建议》,建议从高层次指导管窑陶艺特色小镇建设,成立陶瓷研究所指导引领企业规模化发展,做好“产、教、研融合”。

何登明的建议得到了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蕲春县委、县政府一直着力打造管窑特色陶艺小镇,建设管窑临港经济区。如今管窑产业蔚然深秀,栀香楚陶文化方兴未艾,古老的管窑镇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聚焦着世界的目光,赢得世人的青睐。(黄冈市人大常委会  杨仕英)

责任编辑:丁爱萍

© 2020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