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发代表”彭杨武:青丝淬炼成霜雪 初心如炬照山河
时间:2025-03-06 来源: 作者:余川镇 朱俊安 [收藏] [打印] [关闭]2月12日,余川镇料峭春寒未尽,但正在镇政府召开的三级干部大会会议室里却升腾着灼灼热意。武穴市人大代表、芦河村党支部书记彭杨武昂首阔步迈向发言席,一时间,他那霜雪般的银发与深色西装形成鲜明对比,仿佛移动的聚光灯瞬间聚焦全场视线。谁能想到,仅仅19个月前,大话嘻游项目刚刚落地芦河村时,他还是一头乌发。谁能想到,这19个月,像极了在火焰山的炙烤下煎熬,每一个无眠的夜晚,都是为了项目能顺利推进;每一次磨破嘴皮、跑断腿,都如同在通天河的波涛中奋力前行。更无人能想到,主导这场蜕变的“领头雁”,竟在五百多个日夜间青丝成雪。 站在承载着全镇希望的讲台上,回忆起芦河村这一路的破茧成蝶,说起这段如西天取经般浸透了汗水与心血的“九九八十一难”,不经意间他眼眶微红,湿润的眼角摇曳着泛白的鬓角在聚光灯下泛着银光,唯有胸前的国徽始终锃亮如新,就如同他那当选人大代表时“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那句铮铮誓言一样,坚如磐石,永不过时。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波澜壮阔的画卷里,正是千千万万个“彭杨武”们,用青丝成雪的奉献,浇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路基。 以心为炬翻越"火焰山" “这房子一砖一瓦都是我亲手搭上去的!”在箭楼下垸拆迁现场,年事已高,独居在家彭老汉紧攥着门框的枯手青筋暴起:“我就是死也要死在这老屋里!” 一期工程中,房屋拆迁成了最难跨越的“火焰山”,尤其是芦河村9组箭楼下垸,垸场常住26户50人,大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他们的房子,承载着生活的全部记忆,这些老人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故土难离,根本不愿意搬走。为了推进工作,彭杨武创新推出“温暖陪伴工作法”:白天在田间帮收种山药,傍晚聚在晒场讲解政策,深夜约在堂屋回忆往昔。每天天还没亮,就已经踏上前往村民家的路,一直忙到深夜,直到路灯熄灭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节假日更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他就像不知疲倦的取经人,拼命地与时间赛跑。每一户的房屋拆迁,都像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当彭老汉最后一个颤巍巍交出钥匙时,彭杨武的已经连续不眠不休了50多个日日夜夜。 以智为楫横渡"通天河" “种山药年入三万,搞旅游能当饭吃?”部分村民对大话嘻游项目充满质疑,认为项目不如种植山药实在,担心土地被征走以后,未来的生活失去保障,土地征收成为难以渡过的“通天河”。 面对质疑声浪,彭杨武搭建起“三维沟通平台”:在祠堂开设“垸子夜话”,请来专家论证产业融合;组织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实地见证项目建成后的幸福生活;微信电话联系在外务工年轻人,描绘美好前景鼓励回乡发展。为了说服大家,他又顶着炎炎烈日,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通过耐心沟通和真诚努力,专班逐渐赢得了村民的理解与支持。在大家夜以继日的不懈努力下,成功完成房屋迁移31户,厂房3家,土地征收涉及5个小组81户297.95亩,地面附着物30户,迁坟303座。项目正式开工的那一天,曾经反对最激烈的彭大婶在给工地施工人员送来了她最拿手的粉蒸肉。 19个月的攻坚岁月,在彭杨武身上刻下惊人变化:体重骤减14斤,一头乌丝全部变成白发,身体也越来越差,经常感到力不从心,可他从未有过一丝后悔。因为,为了芦河的发展,为了乡亲们的幸福,一切的牺牲与付出都是值得的。 “人大代表不是光环,而是沉甸甸的责任”。彭杨武自豪地表示,将继续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高效的工作方法,砥砺奋斗、永不停歇,推动大话嘻游项目早日建成,让西游文化在余川镇这个西游故里焕发新生、造福于民。
|
© 2020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