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机关工作

【三农笔谈 驻村第一书记耕读笔记】以心换心 当好文家坊村的“贴心人”

时间:2025-06-19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黄冈市人大常委会驻罗田县文家坊村第一书记 杨仕英   [收藏] [打印] [关闭]

  去年5月21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领导送我来到了罗田县匡河镇文家坊村驻点。从此,我开始了一段全新的历程,在文家坊从事驻村帮扶工作。

  位于罗田县匡河镇南边、白莲河水库尾端的文家坊村,有着7.3平方公里的土地,5090亩山林,是一个典型的山村。村里有14个村民小组,691户2294人。在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儿童,其中残疾人、病人较多。

  面对村里的现状,作为一位女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的我深知肩上的担子——不仅要带着政策来,更要带着真心住下来,实实在在为村民做实事好事。

  解民忧:把特殊群体的冷暖挂在心上。为村听力障碍者每人配备近2000元的助听器,为走路困难的村民配备500元的电动轮椅。为全村150名留守儿童和困难儿童争取帮扶资金2万元和60套学习用具和书籍。让需要关心的人感受温暖。

  护健康:让优质医疗资源翻山越岭。去年请黄冈市优抚医院医疗团队为200多名村民体检、看病、发药。今年邀请罗田县万密斋医疗团队为全村300多名村民进行中医诊断、针灸治疗,体验拔罐、艾灸、刮痧、推拿、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疗法。让优质义诊惠及僻壤山村。

  纾民困:把“问题清单”变成“幸福账单”。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听取村民对帮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梳理出村民急于想解决的问题清单,与村两委一起推进解决机耕路、小桥修护、水沟清理、池塘清淤、湾组整治等问题。我还帮助一村民找回了失散7年多的女儿,悬空的高压线被我协调迁移了。不一而足,“急难愁盼”得到解决,村民露出幸福的笑容。

  兴产业:让青山长出“金疙瘩”。发展油茶基地432亩,村民一年务工收入达20多万元。发展野菊花基地8亩,仅种植一年,村民务工收入达1万元。帮助村企谋划发展路径、开拓市场,村民务工收入一年达23万元。产业成了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年零一个月,我从分不清秧苗和杂草的“城里干部”,变成了能熟练修剪油茶的“农把式”。皮肤晒黑了,心却更亮了——当村民把自家种的青菜装在框子里、塞进车子里时;当走在乡间小路,妇女老远就喊“杨书记好”;当小学生高兴地把罐头送给我,帮我打扫卫生时……这些瞬间让我懂得:驻村帮扶不是任务,而是一场以心换心的旅程。

© 2020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