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探讨

对人大的三次认识:从实践者到思考者的蜕变

时间:2025-07-03  来源:  作者:杨志文   [收藏] [打印] [关闭]

        参加工作二十年,大半时光与人大紧密相连。这段经历是人大对我的培养与锤炼,更是我深刻理解、切身体会并坚定信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宝贵历程。它塑造了我的政治品格,增强了责任担当,筑牢了“四个自信”特别是制度自信的根基。
       一、初识:神圣使命与制度启蒙
       2005年盛夏,我通过选调生考试进入黄梅县委宣传部。报到不久,便被委以重任——抽调至县乡人大换届工作专班,负责宣传工作。其时恰逢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作出重要决定:乡镇人大任期由三年调整为五年,2006年成为全国县乡两级人大同步换届的关键之年。
      我的工作看似简单却意义非凡:拟写标语、采访代表。“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些鲜红的标语不仅刷满了城区大街小巷,更深深印入了乡村道路两旁百姓的心里,营造出前所未有的民主选举氛围。采访中,我结识了全国人大代表戴茂荣。这位身患绝症的女代表,以惊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十多年,不仅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更倾力帮扶众多下岗姐妹实现再就业,其事迹感人至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实至名归。她的故事,让我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人大代表沉甸甸的责任与荣光。
      彼时,整个县城都沉浸在换届的喜悦与期待中。筹备人代会如同操办盛大的节日,干部们兢兢业业,群众们翘首以盼,空气中弥漫着对新一届政府带领大家创造更美好生活的热切憧憬。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非抽象概念,它连接着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承载着人民当家作主的厚重期望。
      2008年底,我调任孔垄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履职不久,县人大同志告知:副镇长职务需经镇人代会选举确认方能正式生效。初闻此讯,不免困惑——印象中,不少前任似乎并未严格履行此程序。后来才明白,这正是县乡人大工作规范化、民主法治建设加速推进的生动体现。这个“程序补课”的经历,给我上了关于“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的深刻一课,让我初识人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其核心在于依法产生并监督“一府两院”,确保权力来源合法、运行规范、服务于民。 这不仅是文本上的规定,更是实践中不断强化的政治规矩。
      二、熟悉:躬身实践与制度体悟
      2009年,我通过遴选,带着满腔热忱踏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的大门,被安排在办公室秘书科。这七年,是我从“门外汉”成长为“业务通”的关键期。
      初到人大,办公条件之艰苦超出想象。老办公楼局促,会议室尤其狭小。每逢常委会会议,前一天全员上阵、从楼下办公室“蚂蚁搬家”式地搬运椅子的场景成为常态。秘书科事务繁忙,从会议方案、主持词、领导讲话起草,到会场布置、席卡摆放、食宿安排,再到会议记录、宣传简报、公报整理,事无巨细,皆需亲力亲为。那段日子虽异常忙碌,甚至通宵达旦,但凭着年轻人的朝气和“干一行爱一行”的责任心,竟也甘之如饴。当工作逐渐驾轻就熟,能够提前谋划、从容应对时,偶尔周末无需加班,反倒觉得空落落的——人大工作的节奏和分量,已深深融入我的血液。
      这七年,最让我引以为豪并深刻理解人大监督力量的,是亲历并参与推动“遗爱湖之变”。 1998年,市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高票通过《关于治理遗爱湖环境议案》,吹响了治理号角。2007年,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将其列为市政府向市民承诺的“八件实事”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法定任务。自此,遗爱湖的保护治理成为历届市人大常委会监督的重中之重,成为代表们心系民生的焦点。我作为办公室一员,全程见证并服务了三届、四届市人大常委会围绕污水管网建设、大规模清淤、绿化景观提升等关键环节,持续开展执法检查、密集组织代表视察、特别是多次举行专题询问。2012年一次关于水质的专题询问会上,一位常委会委员对市财政局负责人的尖锐质询,直指资金保障痛点,令现场气氛骤然紧张,也让我首次真切感受到人大监督“长牙齿”的刚性。十年磨一剑,昔日污水横流、环境堪忧的遗爱湖,在我们年复一年的监督推动下,蜕变为绿树成荫、碧波荡漾的城市会客厅和生态名片。**这活生生的案例,就是“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和“久久为功”精神的最佳诠释,让我深刻领悟到人大监督在推动解决重大民生问题上的不可替代作用。
      这七年的淬炼,让我深谙人大:系统掌握了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议事规则、工作程序和履职方式,特别是对如何开好法定会议、如何提升监督实效有了切身体会和实践经验。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游刃有余,实现了从理论认识到实践操作的质的飞跃。这段宝贵的经历也获得了常委会领导的认可,2016年7月,我赴蕲春县担任县委常委,带着人大赋予的严谨、规范和法治思维踏上新的岗位。
      三、研究:理性思考与制度自信
      2021年,值市县乡人大换届之年,因工作和家庭需要,我调回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重返人大机关,角色已悄然转变。除却深厚的感情,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从实践者转向思考者、研究者,力求从更深层次理解和把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精髓与时代价值。
      首要任务是革新人大新闻宣传。面对人大宣传工作普遍存在的“人员少、手段旧、报道浅、影响弱”困境,我深入剖析:人大宣传绝非简单的会议报道,它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讲好中国民主故事、全过程人民民主故事的关键窗口,是增强全社会制度认同、坚定制度自信的必由之路,更是推动人大工作守正创新的内在需求。基于此认识,我主动出击,凭借曾任县委宣传部长的资源积累,积极对接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中省主流媒体,变被动“等”报道为主动“供”素材。在2021年10月市人大常委会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会前,我们组织力量深入调研,精心撰写了一系列有深度、有故事、有分析的通稿素材包,提前提供给媒体记者。充足的“弹药”保障,使他们得以精心烹制新闻“大餐”,彻底改变了以往程序化、碎片化的报道模式。最终,省级以上媒体密集推出三十余篇高质量报道,实现了黄冈人大新闻宣传在层级、深度和影响力上的历史性突破。
      另一项攻坚任务是打造“智慧人大”。面对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的局面,常委会主要领导将这一重任交付于我。“黄冈智慧人大怎么建?”带着问题,我们赴杭州、郑州、六安等先进地区人大取经。得益于黄冈老乡杭州市人大办公厅副主任明启强的鼎力相助,我们获得了杭州人大的无私支持,共享了其成熟的智慧人大专利技术。在深入调研和思考后,我们提出:立足全国视野,对标全省一流,打造具有鲜明黄冈辨识度的“全链条、智能化”数字履职体系。系统谋划了“全市一体化建设、桌面端与移动端‘双轮驱动’、市-县-乡三级贯通应用”的总体架构。经过一年紧锣密鼓的建设,系统如期高质量建成并投入使用,有效赋能了代表履职、会议服务、监督工作和机关运行,获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王艳玲同志的高度评价,成为黄冈人大工作创新发展的一张亮眼名片。
      2024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我的研究视角进一步聚焦于制度本源与未来。 从2023年起,我便着手系统研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哪里来?其强大的生命力何在?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为此,我追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鄂东地区早期探索”历史脉络,首赴河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育基地,研读“五一口号”等珍贵文献,继而南下江西瑞金,在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史陈列馆中,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文物追溯制度雏形;最后深入湖北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实地考察黄麻起义后建立的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这一系列的理论深耕,使我豁然开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绝非凭空产生,它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激荡变革的历史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政治创造,是扎根中国土壤、汲取中华文明养分、适应中国国情的伟大制度设计。它有效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成功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根本制度保障。其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展现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这四年,是我对人大认识升华的四年。丰富的工作阅历与持续的个人思考相互激荡,特别是对制度本身和工作规律的深入研究,推动我的认识实现了第三次飞跃——从实践升华到理论,再用深化了的理论自觉指导更高水平的实践创新。这不仅助力我开创了人大新闻宣传和根本制度研究的新局面,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伟力所在,更加自觉地坚守人大工作的职责使命,对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充满了无与伦比的坚定自信。这份自信,源于实践,成于思考,并将指引我在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完善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坚定前行。(黄冈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杨志文)

 

© 2020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