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3-07-30 来源: 作者: [收藏]
[打印] [关闭]
对于调查研究工作,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切实提高政策水平,切实提高工作水平,努力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落实好。”
所谓深入基层,应该说要做到去农村要到村到户,去工厂要到车间班组,亲自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但是现实工作中,多数干部下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往往存在以下三种通病:
一是走形式。仅满足于跟最底层的群众握个手谈个心,与镇、村干部开个会,也可能帮几个贫困户解决一些问题,为一个地方的老百姓做点好事,但是没有从长远角度、战略思维去思考解决普遍问题的方法,不能从整体上解决问题,不能在大局上服务发展。
二是重主观。也就是主观意识特强。他们也开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会,但总是自己讲的多,群众谈的少,自己好像是先生,基层干部群众是学生。这种座谈会,往往是自己开篇长,结尾长,中间好不容易让群众发言,人家刚一开口,便又被他接上去了,又是长篇大论地讲一通。一场座谈会谈不了两个人。这种人往往只想听报喜的事,不愿意听报忧的事,只想去寻找支撑自己已有的观点需要的材料,不想去了解基层确实存在的实际问题。
三是缺方法。基层跑了不少,群众访了不少,情况听了不少,但找不到主要矛盾,看不到发展方向,寻不着解决办法。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做了几个月的调查,开过不少的大会小会,结果对于大量存在的事物,却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原因是方法不对,找不到主要矛盾在什么地方。”写出来的调查报告也还生动,但反映的问题大多是在于片面地、静止地、孤立地、形而上学地看待调查来的情况和材料,没有去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即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缺乏全面的、系统的、发展的、比较的、辩证的研究,提的的意见和建议不具备可操作性,实际作用和效果欠佳。
开展调查研究是为了给党委、政府作决策决定提供事实参考和客观佐证,是决策决定能够得到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基础,作用和意义重大。为此,要带着对党的事业的责任和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去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有了对党的事业的强烈责任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我们才能积极迈出调查研究的脚步,才能真正解决走形式的问题,也才能主动探索调查研究的科学的方式方法。共产党人的全部责任,就是五个字,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也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法宝。群众路线包括调查研究,那么调查研究,就要虚心地向群众学习,虚心地向群众请教,虚心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虚心地接受群众的批评和教育。要对群众真心实意、深情厚意,而不是虚情假意、少情薄意甚至无情无意。
那么,如何去开展调查研究呢?我认为关键是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课题选取上抓住六事。即抓住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急事、难事、好事、实事,抓住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事、疑点事,抓住具有发展趋向的倾向事、苗头事,抓住当前中心事、抓住本职工作事。在典型选择上防止五性。即防止欺骗性,防止片面性,防止主观性,防止短期性,防止功利性。在具体调查中做到五少五多。即少一些书面汇报,多一些口头交流;少一些提前安排,多一些随机抽样;少看一些路边花,多找一些里面差;少一些干部包场,多一些群众参与;少一些坐,多一些行。
另一方面,要有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借用在调查研究上有特别建树的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同志的15字箴言: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交换、比较、反复。不惟上不是不听上级的,不惟书不是不信书、不读书,落脚点是只惟实: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处理和解决问题。交换即交换意见,获得全面认识和深入认识;比较,左右比较,前后比较,上下比较,多个方案比较,多个预期结果比较,比较优劣,比较高下,作出最佳选择。反复就是承认事物有一个过程,反复考虑,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