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时间:2013-11-13 来源: 作者: [收藏]
[打印] [关闭]
村级卫生室是农村公共卫生的基层,是距离农村人口最近的卫生机构,承担着为农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多发病、一般常见病诊治的职责,在农村卫生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和支撑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及新医改的不断深入,村卫生室建设滞后,不仅增加到村民看病难问题,而且威胁到农村卫生服务网底的安全。因此,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已迫在眉睫。根据2013年武穴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九月份对全市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对十二个乡镇56家村级卫生室进行了实地察看、调研,并认真听取了部分人大代表、相关村支部书记、卫生院院长及分管领导、乡医代表、群众代表的座谈意见。通过近半个月的调研,调研组找出了我市村级卫生室建议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卫生室的布局不均衡、不规范。按照卫生室设置规划的要求,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1所卫生室,无卫生室的多在偏远山区和500人以下的小村,还有一些小村卫生室到人口集中地区异地执业,加剧了农村医疗资源的失衡,如:象马干村、向宕村、太平桥村、桃树岭村等没有设置卫生室,而又是群众最需要医疗服务的区域,仍然存在缺医少药现象。过去的老卫生室布局极不合理,未进行改建分区,看病、拿药、打针全在一起,不符合感染管理的基本要求。而今年新建的38家卫生室,大部分面积超标过大,有的村将房屋建成四间或五间三层,楼上很多房间闲置,造成浪费。
(二)新建卫生室投入过大,资金紧缺,产权归属不明。今年新建的38家卫生室,每家投入都在15万元以上,最高投入达50-60万元,目前,都是老板带资垫资而建,大部分村还一心指望政府拨款,而市政府对村卫生室的投入是以奖代补的形式,这样肯定是杯水车薪,资金缺口很大。各村到期不能偿还建房资金,很多卫生室还面临被锁门的危险。加之村级卫生室产权归属暂未明确,各村与乡镇卫生院相互观看等待,认为谁拥有产权就由谁来对卫生室进行装修,添置办公设备、卫生设施以及引水安电等,这样导致20多家村卫生室房屋建成后大门紧锁,未装修投入使用。
(三)乡医素质不高,行为不规范。我市大部分乡医从业资格含金量不高。82%的乡医系统医学教育,99%的人取得了合法从业资格,其中90%是市卫生局颁发的《乡村医生证》,只有10%的人取得全国认可的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乡医对新知识掌握不快,上级卫生院为各卫生室配置的一些医疗设备躺在包装盒里睡大觉。药物滥用现象严重,菌必治、头孢类抗生素已经是村卫生室常用药,普通感冒都是三联甚至四联抗生素,长此以往,细菌耐药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医疗废物处理不规范,一次性医疗用品未采取任何措施当作普通垃圾卖给废品公司,医疗废水未经任何处理,和生活污水一同排放到附近河流或水塘,对村民生活环境造成污染。
(四)卫生院和乡医生存压力大,人员流失严重。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调查了解。一是卫生院压力大。我市乡医由过去7种不同身份的赤脚医生转变而来,对于一些常年在基层,现因年龄或2009年卫生室医改后而退出医疗岗位的乡医,又没有人事编制手册,未与政府或村集体签订劳动合同,政府没有给予任何补助,这一大块包袱现在全压在乡镇卫生院头上,如石佛寺卫生室就有33个非编退休乡医,随着退休人员逐年增加,乡镇卫生院不堪重负。各院医疗用电,电力部门按商业用电收费,电价太高,医院难以承受。二是乡医个人待遇不高。镇村一体化管理后,村卫生室将回归到公益性,乡医的报酬主要由基本医疗服务收费每例5元,公共卫生服务补偿和药品零差率补贴三部分组成,预计平均年收入1.6-2.2万元。而乡医的收入按实际考核计算,大部分乡医达不到这个标准。如大金镇杨山村乡医8月份只拿140元工资,与医改前的收入大大缩水,这与乡医的工作量不相称,挫伤了乡医的工作积极性。三是社会保障缺失。相比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五险一金”而言,乡医只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标准太低,每月才55元,乡医退休后老景堪忧。这样导致年青的医述较高的乡医外流,更谈不上引进留住大中专医学毕业生。我市乡医面临青黄不接、队伍极不稳定的局面,不利于农村卫生三级网强的网底建设。
二、工作建议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村级卫生室建设。村级卫生室是为农村群众服务的最前沿阵地,按照“保基本、强基层”的要求,实现村卫生室全覆盖。一是原则上按照每村一室的设置规划,乡镇卫生院20分钟服务圈以外的空白村要确保有乡医开展医疗服务。二是政府要整合各种资源,逐年加大投入,逐步建立一批产权明晰,符合医疗布局的卫生室,对借用或租用的卫生室适当给予租金补助。三是2013年新建的38家村标准化卫生室,尽快检查验收,将以奖代补的资金落实,以免影响卫生室投入使用。
(二)规范执业行为,全面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后,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既是上下级业务管理关系,又是业务合作关系。一是乡镇卫生院要加强对村卫生室执业活动日常监管,监督和指导乡医规范诊疗行为,做到“五统一”:人员统一调配、制度统一制定、财务统一管理、药械统一调拨、业务统一考核。细化和完善村级卫生室人员、药械、业务等内部管理制度,使基层群众对村级卫生室充满信任和支持。二是建立绩效考核机制。乡医的工资与服务质量、数量、医德医风等情况进行考核,将奖励绩效工资提高到40%以上,将考核结果作为发放补助、收入分配和人员聘退的依据,对考核不合格的扣减经费。
(三)统筹解决乡村医生的待遇,稳定乡医队伍。由于长期以来相关政策和财力保障不到位,乡医任务重、风险大、待遇低且没有养老保障,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不少乡医在获得一定学历或执业资格后,就离开农村另寻出路,直接影响到乡医队伍稳定和基层卫生“网底”安全。合理解决乡医待遇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一是建议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倾斜力度,把完善乡医补偿和养老政策等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用实际行动让乡医们吃下“定心丸”,切实解决乡医们最关心、最现实的待遇问题。同时,建立市人大常委会把完善乡医补偿和养老政策所需资金的安排与执行情况列入预算监督重点内容,督促政府落实。二是面对我市乡医人才短缺,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如采取增加财编、晋职、晋级、提高收入待遇,吸引大专院校毕业生来我市从事乡医工作,服务基层群众。特别要吸引女性医务人员加入到乡村医生队伍中来,女乡医在开展孕产妇、妇科病检查等工作时容易得到妇女心理认同,有利于基层妇幼工作的开展。同时还可提倡女乡医兼任村计生专干,既有利于卫生和计生工作同步开展,又提高乡医待遇。
(四)强化人员培训指导,提高乡医服务水平。虽然全市农村已实现乡村医生的全覆盖,但乡村医生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学历职称偏低,知识技能单一,诊疗行为不规范,服务水平有限的情况还未及时改制根本改变,建议政府和卫生部门要从乡医队伍和农村农际出发,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对全市乡医分期分批地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院校参加学习培训,如武穴卫校与山东立明职校联合举办大专医学班,经过3年学习考试,毕业后可拿大专医学***,可考医生执照,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初中毕业生参加该培训班学习,毕业后可充实到我市基层卫生室,从而逐步全面提高乡医的基础知识和临床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