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香人大

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时间:2020-04-27  来源:  作者:易茂先   [收藏] [打印] [关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在新形势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深入发掘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的时代价值,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动力、筑牢精神支柱。“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引导青少年传承好红色基因,把黄冈广大青少年培养造就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黄冈振兴崛起,决胜全面小康就将指日可待。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作为这段光辉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实践者,我的感触很多。这里,只是把我退休后担任黄冈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以来的工作作个小结(概括为“访”“联”“讲”“创”“帮”五个字),权作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上一份礼物。
       (一)访
       访,即寻访,寻访黄冈红色基因资源。黄冈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十分丰富。黄冈人民历尽艰苦岁月,流血牺牲,英勇斗争,铸就了大别山老区精神,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激励着黄冈人民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敢于胜利。这些年,我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跑遍了黄冈所有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到那里汲取营养、净化心灵;利用空闲时间,走访座谈了许多离退休老领导老干部,向他们虚心请教、听取真经。印象最深的是到了麻城福田河镇一个小山村,那里有为掩护大将王树声甘愿牺牲自己新生儿子、送两代人参加革命的英雄母亲周家母的坟墓。每一处红色土地,都有一段革命历史;每个老领导老干部身上,都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正是在这种忘我革命精神的激励下,对我认真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引导青少年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学习他们坚定不移的信念、坚韧不拔的毅力、坚强勇敢的精神、坚持不懈的作风,让“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老区精神代代相传倍感使命光荣、意义重大。
     (二)联
      联,即联络,建立健全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网络。我利用自己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鼓动各县市区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参加关工委的组织领导工作。我们市关工委班子成员,非常团结、非常务实、非常敬业。驻会老同志做到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共事、和谐相处。做工作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不张扬。多年来,大家深入全市进行调研,总结经验,帮助基层解决长期困扰他们的工作经费、人员、编制、办公设施等问题。虽然老同志都患有一些老年慢性疾病等实际困难,但从不退却、毫不退缩。这种敬业的精神和工作态度得到了省关工委和市委领导的高度肯定,赢得了在职干部的尊重和敬佩。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了关工委2682个,基本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全覆盖。
      (三)讲
       讲,即宣讲,主要是向青少年讲法律、讲政策、讲党史国史。这些年,我参加了很多会议,也讲了很多话,比如在农村为农民讲解板栗剪枝增收技术要点;比如到戒毒所劝诫戒毒人员要深吸教训,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比如应邀走进“新时代黄冈老干部讲习所”,为老干部和老干部工作者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等等。印象最深的是我作为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到全省各地作巡回报告。我用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结合自己担任大队支部书记、县长、县委书记、市人大副主任、市关工委主任的工作历程,讲述了在英山、罗田、红安三县帮助村民发展板栗、蚕桑、茶叶的产业扶贫体会,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全面小康,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地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等方面,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40周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全市各级关工委深入全市396 所中小学校和168个社区开展讲好中国故事活动612场次,参与青少年16万余人次。在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编辑出版的“讲好中国故事”98篇优秀征文中,90%以上都是“五老”成员亲自创作的。
      (四)创
       创,即创新,主要是创建各地各部门关工委的工作品牌。全市各级关工委以创建“五好关工委”为抓手,坚持持续开展“一地一品牌”的创建活动,已经形成了教育系统的“家长学校”和“五好小公民读书活动”、文化系统的“网吧监督”、政法系统的“失足帮教”、工会组织的“特困关爱”、妇联组织的“爱心妈妈”、共青团的“希望工程”、市人社局和扶贫办的“劳动力转移培训”、麻城市的“传承红色基因”、红安县的“革命传统教育”、罗田县的“捐资助学”、蕲春县的“五好关工委建设”、武穴市的“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黄梅县的“双百工程”、浠水县的“农家书屋”、黄州区的“中华魂读书活动”、英山县的“关爱留守儿童”、团风县的“留守儿童爱心站”等特色品牌。2018年,我们又向全市总结推广了麻城市关工委工作进社区,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典型经验。为办好全市麻城会议典型,我们5次到麻城进行实地调研,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了关工委工作进社区工作的全面展开。
     (五)帮
       帮,即帮扶。主要是组织关工委“五老”队伍,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帮学、帮富、帮教。
       一是帮学。全市各级关工委运用报告会、座谈会、征文、演讲、培训班、主题班会等形式,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点组织开展了“三爱”活动、“两史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十佳美德少年”、“优秀少儿” 评选和“黄冈好少年”展播评选活动。2016年,在黄冈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中,市关工委联合民政局、电视台等七家单位举行为受灾少年儿童赈灾晚会,评选出的“黄冈好少年”参加晚会,共募得救灾专款370万元。组织开展了“中华魂”和“五好小公民”读书活动。全市共有3万多人参加活动,共上交参赛征文2万多篇,讲演稿8千多篇。
      二是帮教。全市关工委狠抓“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活动,全市各中小学校都配备了法制副校长,共建立法治报告团(队)715个,其中“五老”成员3460人,共举办普法讲座8000余场。狠抓五老网吧义务监督,有1240名“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活跃在网吧监督第一线,劝阻了1.2万次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并建立了长效监督机制。狠抓“失足少年”转化,与司法部门配合,在看守所、戒毒所和监狱建立教育帮扶基地,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成功挽救,转化“三失”青少年812名。狠抓整治校园周边环境,配合有关部门组织五老参加联合执法行动,重点在网络、安全、卫生等方面开展督查,净化学校周边环境。我帮助失学少年陈望重返校园,他后来被解放军总参谋部选拔为技术兵,转为士官。我还带领一批退休的老同志先后募捐到200多万元资金,资助山区近2000名失学少年。同时,募集社会各界捐款,在英山县白石坳建了一所小学,解决了山区农民工的后顾之忧,目前在校就读留守儿童有1000余人。
       三是帮富。在我曾经工作过的罗田县,我大力传授推广板栗种植技术,并想方设法做宣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板栗如今已成为罗田县最响亮的一张名片。全县板栗面积已发展到八十万亩,人均一亩板栗林,常年产量达到8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板栗第一县”。国家相关部门分别授予“中国板栗之乡”、“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
在我的倾力帮助下,2012年,罗田县退休干部周远春通过6年多的努力研究的富硒板栗,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被授予湖北省老年科技二等奖。2013年4月,富硒板栗通过了食品质量安全认证。随后,也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瑶琦牌”富硒板栗专业合作社,联合周边100多农户参与富硒板栗生产,现在年收入达20多万元。此外,2015年5月24日,我向红色财富基金捐款6.6万元,所捐款项将用来购买20只奶羊,提供给老区贫困户。我还义务帮助团风县14名农民追回被骗工程投资款1800万元。
       近年来,各地关工委组织狠抓帮助农村青年致富,聘请专兼职科技辅导员3000多名,共举办科技培训班和科技讲座4660期(次),向青年送科技图书2700多册,15万余人次接受了培训,使3.8万名青年走上致富之路。
        回顾过往,我克服了许多旁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第一,世俗误解。刚开始,很多人对我冷嘲热讽,认为我动机不纯、求名求利,而我始终信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理念。时间久了,人们看出我是真心想做点好事,纷纷对我表示理解和支持。第二,家人反对。对于我发挥余热的举动,家人一开始即反对,认为那是在犯傻,我一方面耐心做家人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忍辱负重,埋头做事,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通过亲戚朋友的力量逐渐改变了家人的看法。记得有一年初春,一场春雨不期而至,我患上重感冒,发起高烧,心脏病复发,回城治疗。人虽然躺在床上,心还挂在板栗树上。刚一退烧,我拔掉针头就准备去板栗园。老伴埋怨我说:“是你的身体重要,还是别人的板栗重要?”我回答说:“季节不等人啊!错过了今年春季嫁接,栗农就又要亏损一年!再说人老了,越养毛病越多,我看到板栗树,眼睛也亮了,精神也好了”。第三,身体不适。年愈古稀的我有多种疾病缠身,在开展工作时常常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有时甚至一边吃药一边开会。
       “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辛勤工作使我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这些年,我被国家科技部、湖北省委组织部、省科委评为“湖北省大别山科技扶贫模范”,被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还当选为黄冈市第一届人大代表。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愿意在有生之年继续发挥余热,将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时代新人的工作进行到底。

© 2020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